初游滇西北之银都水乡新华村
作者:秦保华 发布时间:2013-04-07 10:42:41 点击率:42
初游滇西北之银都水乡新华村
早上6点半就被叫醒了,半小时内梳洗、整理行囊、用过早餐,然后就跟着导游上车出发。仍是沿着昨天去蝴蝶泉的大丽公路前进,左边是黑黝黝的苍山,右边是雾蒙蒙的洱海,很是有些远山如黛、近水含烟的意境。过了洱海北头,就开始走上盘山公路,每个山包都很相似,时不时地路过一个村落,最后进入了鹤庆县境内,这是大理州毗邻丽江的一个县。车在滇缅玉器城的广场停下,在这里,但凡你能想到的手镯、戒指、项链、挂件、摆件,应有尽有。据说每天来自全国和世界各地的游客上万人,确实名不虚传。今天已经是除夕了,这里所有的柜台前还都挤满了看玉或买玉的人,比菜市场还热闹。
云南的玉文化源远流长,云南玉历来与新疆的和田玉,陕西的蓝田玉,辽宁的岫玉,河南的南阳玉齐名。云南玉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翡翠,属于硬玉,号称玉中之王。 如果是自己来玩,这个地方大可略过,除非你钱多烧手,专门到这里消费来了。因为在别人把翡翠当石头卖的时候,你去买,那叫投资;在别人把石头当翡翠卖的时候,你去买,那叫赌博;在别人把翡翠当翡翠卖的时候,你去买,那就叫消费了。而这里的翡翠虽然可以肯定都是A货,但是价格也全都体现出来了。车上女人多,所以多多少少都买了点翡翠首饰或请了些菩萨弥勒,导游随后就带我们上车前往另一个购物与景点兼具的地方新华村去了。
新华村,旧称石寨子,是一个典型的白族村落,北倚简约娟秀的凤凰山,环抱清澈明丽的黑龙潭,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之一。这里水资源丰富,是名副其实的高原水乡,冬天,大批灰鹤、黄鸭、白鹭等珍稀候鸟到草海越冬,起起落落在芦苇丛中,成为美不胜收的风景。远处的九顶山上满山都是闪闪发光的石头,就是传说中的银山。这里的村民很早就开始从事手工艺加工。据考证,石寨子从事手工艺加工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南诏时期甚至更早,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所以号称“小锤敲过一千年”。关于石寨子手工艺的由来,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远古时代,黑龙潭中有一条蝌蚪龙作怪,闹得百姓不得安宁,太上老君得知此事后,制服了蝌蚪龙,指导村民们打制了一条大铁链,把蝌蚪龙锁在一棵大树上,村庄恢复了往日的宁静,石寨子从此也开始了手工艺生涯,所以至今石寨子匠人仍把太上老君尊作始祖。这当然只是个传说。
一千多年来,石寨子里的小炉匠们跋山涉水、走街串巷,在传承祖辈手工艺的同时不断吸收周边各少数民族文化和加工技艺融入银器制作中,形成了独特的工艺特色,并对周边各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工艺审美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到今天,西藏地区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饰品、生产生活用具和宗教用品等,都来自这个小小的白族村落。而康巴汉子身上佩戴的藏刀,因为是阿昌族打制的刀刃,石寨子白族打制的刀鞘,所以有“三个民族一把刀”的说法。小锤叮叮当当敲出来的纯手工制品,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件小锤敲打出来的精致里,都镌刻着那个艺人那一刻的心情,还有那一天岁月悄悄流逝的痕迹。这里没有批量生产,没有现代工业的复制,每一件制品都印证着一个古老村庄从历史深处走来,又悠悠前行的步态,每一件制品都携带着凤凰山下那个村庄的古老气息。
新华村银器至今还沿袭着较为原始的加工方法和技艺,且工序十分复杂。所以其生产方式基本上是一家一个小作坊,一家一个品种,互不重复。被称为“家家有手艺、户户是工厂、一村一业、一户一品”。制作工匠以家庭成员和亲戚朋友为主,在制作过程中只用简单的木墩、小手锤、小凿子等工具,凭着打制工匠熟练的技巧、精湛的工艺敲打出一件件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民族用品。
这里自然风光自然是相当不错,可惜我们只有在车上惊鸿一瞥的缘分而已。跟着导游到“鹤阳人家”吃完饭,就进了“银都玉府”,去为那些闪闪发光的银器消费了。随后金花导游向我们道别了,说是到了丽江以后,会有当地的导游来接我们。只是不知道那个被世人誉为“天雨流芳的梦幻之都”的丽江究竟是个什么模样啊?希望在下午到达的时候有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