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银弟:身残志坚用博大母爱撑起一片天
作者: 发布时间:2014-04-08 15:39:31 点击率:60
张银弟:身残志坚用博大母爱撑起一片天
○张银奎
“张银弟是我们母屯村妇女代表的典型,她是一个残疾人,但她身残志不残,自尊、自强、自立,孝敬公婆,教子有方,爱岗敬业,学生喜欢。”母屯村党总支书记苏荣基告诉记者。
张银弟1966年5月生,是母屯小学的学前班幼儿老师。1990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她虽然自幼患小儿麻痹,可她身残志不残,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用博大的母爱撑起一片天。
她是一位好儿媳
1988年,21岁的张银弟,由于身患小儿麻痹的缘故,走进了一个寒酸的贫困家庭,用同村邻居的话说,是从米箩跳入了糠箩。加之丈夫智力障碍,家中还有不满18岁的妹妹、体弱多病的60多岁的公公婆婆,家庭重担可想而知。20多年来,为使这个家庭走出困境,她任劳任怨,勤俭持家。那时,她白天在校上课,晚上还帮别人缝补衣服,哪怕收入三五毛钱,也要贴补家用。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勤劳苦干,省吃俭用,2001年建起了新房,改变了家庭居住破烂不堪的面貌。
由于公婆年老多病,她每天放学后无论多忙多累,都要照顾公公婆婆,给公婆喂水喂饭,洗洗涮涮,她毫无怨言。常言道“久病床前无孝子”,为了给公婆治病,她花去了家里的所有积蓄,公婆逢人便夸:“有好儿子不如有个好媳妇,我家儿媳妇待我们二老比亲闺女还亲。”公婆去世,邻居们感念她的孝心,一个个自发前来帮忙。面对别人的称赞,张银弟总是淡淡地说:“我只是在尽儿媳、妻子的责任”。知道她的人都说:她是孝媳,是贤妻,是良母,她用自己的言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她是一个好妻子
张银弟的丈夫是一个农民,憨厚老实,多年来,她们夫妻俩,同甘苦共患难,经历了家中的风风雨雨,培育小妹成家,建新房、生育孩子、培养子女、为老人送终,许许多多的家务,总是张银弟一人在操持,有时累得筋疲力尽,丈夫做事说话不当,恨不得撒手不管,但一细想,自己是家庭的顶梁柱,为了家庭、为了子女,还得耐下性子,总是像教幼儿孩子一样的说服他。张银弟也经常这样说起,“因为我是残疾人,丈夫他能看得起我,我要对得住他,不让他在别人面前丢面子。”多年来,张银弟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村里人夸她是一个好妻子。
她是一个好邻居
张银弟还是母屯村的一位党员中心户长,她担任党员中心户长以来,她时时刻刻把邻里的困难事当作自己家的事,只要邻里家中有困难,她总是主动上门帮助解决。2012年雨季的一天,邻居刘某家猪圈被雨水淹,房屋流进雨水,十分危险。在危急关头,张银弟挺身而出,不顾自己是一个残疾人,艰难地把自己家的潜水泵拿到刘某家,帮忙抽水往外排,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排水,刘某家的险情排除了。刘某感激地对她说:“你真是我们的好邻居”。像这样主动帮助邻居解决困难,张银弟已记不清做了多少次。每当别人向她提起时,她总是说:“这是我应该做的,远亲不如近邻嘛!”
她是一个好母亲
张银弟生育有一男一女,为了培养好下一代,她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始终引导教育子女,如何好好读书、怎样做人,怎样成为一个有用之人。她常说:“孩子是看着父母长大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张银弟注重言传身教,之所以她的两个子女非常听话、有礼貌,这都离不开她的言传和身教。子女从小长到成人,没有给家长过多的费心,从没有跟别人闹事。儿子学手艺也比较认真,技术提高较快,女儿听话懂事也找到了好的婆家。村里人都称张银弟是一个教子有方的好母亲。
她是一个好老师
张银弟从事幼儿教育28年。她爱岗敬业,勤奋工作,对学生有一颗母爱之心。她十分重视幼儿学生的身心发展,从点滴小事抓起,注重幼儿的一言一行,她用母亲的真情来感染孩子的心灵,从不采用乏味的说教。每当学生生病,家长不能及时到校时,她就领着孩子去找医生看病。时间长了,医生一看见她领着学生去看病,就会说“老师妈妈又来了······”。她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把学生视为亲子女,给孩子们喂水、喂饭、洗脸、穿衣戴帽。
母屯学校在大丽路边,孩子放学回家要穿过公路,交通安全隐患非常大。多年来,张银弟总是把学生送到家长手里或者亲自送到家,自己才放心。她爱生如爱子,孩子有什么心里话都愿意跟她说,她被孩子们亲热的称为“老师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