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黄坪镇原民政助理员张永镇
作者: 发布时间:2014-07-09 10:59:28 点击率:54
弱势群体当亲人 一片丹心暖民心
——记黄坪镇原民政助理员张永镇
○鹤 讯
在黄坪镇,有一位朴实憨厚、平易近人的民政助理员张永镇。由于他曾经从事过教育工作,所以几十年来大家一直亲切地称他为“张老师”。2013年10月,张永镇退休后本可以自由自在清清闲闲安度晚年,可是他却难舍民政情结,牵挂着那些不是亲人的亲人,放不下那些时时处处需要关爱的孤老病残的群体。因此,他至今还在义务协助黄坪镇民政工作,用一个共产党员的余热,继续温暖着弱势群体的心扉。参加工作38年以来,张永镇克己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服务对象当亲人看待,深受群众赞誉。曾经的英姿勃发,如今已两鬓飞霜。岁月可以夺走青春,唯一带不走的是张永镇的一腔热血、一片丹心。
抢险救灾 高风亮节
1953年出生的张永镇,1975年参加工作,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剑川、鹤庆两个县从事教育工作17年,1992年调入黄坪镇政府工作,1995年至2013年任黄坪镇民政助理员。
1999年8月至9月,黄坪镇均华村雷钵寺发生大面积的泥石流、山体滑坡,共造成7户36人处于重灾之中,4户13人无家可归;石洞村发生泥石流、洪涝灾害,给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损失。听到消息后,张永镇马上奔赴灾区,顾不上吃饭,迅速组织村组干部投入紧张的救灾工作中。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始终没有离开过灾区一步,还多次掏钱捐物给灾民。救灾过后,县、镇领导考虑到他工作异常辛苦,还捐了不少钱物,在镇财政困难、其余人员不发补助的情况下,要给他发放一个月下乡补助作为补偿,但是被他婉言谢绝了。
2009年,黄坪镇遭受了严重干旱,如何解决弱势群众吃粮、吃水困难,让张永镇极其揪心。为配合全镇搞好抗旱救灾工作,张永镇多次深入抗旱一线,解决群众喝水和吃饭困难。新泉村沙坝自然村四组是全镇旱情最为严重的地方之一,张永镇组织人员每天为沙坝村民拉水,把一桶桶清澈洁净的水及时送到群众家中。他还积极组织人员购买水桶2500只,送到旱情严重地区的农户手中,让群众运水和储水用。同时,张永镇迅速摸清了群众缺粮情况,认真做好困难群众救助工作。特别对农村的低保户、五保户、特困户给予重点保障,确保受灾群众在大旱之年有水喝、有饭吃。2010年6月,他被评为大理州“共产党员抗旱先锋行动”优秀共产党员。
不是亲人 胜似亲人
张永镇深知,做民政工作是上为党和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难,每一件细小的事情,都代表着人民对政府的要求,百姓的渴望,政府的责任。他始终把“四属”、“五保”、“扶残”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每逢黄坪镇的街天,张永镇都是镇政府大院里最忙的人,找他办事的人络绎不绝,很多时候根本无法按时下班回家吃饭。但是他毫无怨言,不办完群众的事情就不走。他说,山高路远的,群众来一趟镇里不容易,不能让群众多跑一趟。
2002年,为改善生存条件恶劣的少数民族地区贫困人口的生活条件,上级党委、政府决定,对分布在黄坪镇境内边远山区傈僳族聚居的白沙洞、南边田等7个村民小组实行异地搬迁,让群众搬到条件较好的沙坝和石榴园居住。在进行搬迁区的规划及土地整理过程中,张永镇亲自扛着标杆与技术人员一道,认真细致地丈量每一块田地,生怕哪里分得不准确、不公平。
搬迁之后,傈僳族群众由于受以往生产生活习惯的影响,不懂迁入地的基本耕作,常常闹出一些笑话。移民不适应新环境,总是闹情绪,想偷偷搬回原来的居住地。张永镇知道后,把他们召集到田间,手把手教他们种植甘蔗、栽插水稻,并为他们到农资部门赊购肥料,协调糖业公司调运有机肥料到田间,使傈僳族移民群众逐步掌握了新作物的种植技术,在沙坝和石榴园安心居住下来。
生者安居 逝者安息
从事民政工作以来,张永镇有个雷打不动的习惯,就是每月再忙,也至少两次到距离镇政府5公里外的围子田敬老院看望老人们。围子田敬老院建于1982年,入院老人有20多人。由于缺乏管理,使有些人员得不到社会救助,有的因缺衣少食流落街头成为乞丐,有人在无助的情况下病死,最后敬老院内人员不到10人。1995年,张永镇接受敬老院的管理工作,对87名五保人员、23名孤儿进行了登记调查,并召集全镇13个村的村干部召开座谈会,在会上认真学习《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并要求每村自筹钱粮解决本村入住敬老院人员的生活问题。针对敬老院住房紧张、破旧的状况,他多次向上级反映,1996年筹资到15万元资金,1997年对敬老院进行了彻底改造,新建了10间砖木平房和围墙、大门;1999年通过集资改善了院内的厕所和道路;2002年向上级争取资金15万元,再次改善住房条件。张永镇还组织院内人员养猪、种菜、栽花,和敬老院里的人们亲如一家。每次张永镇去看望,老人们都非常开心,临走时对他依依不舍。
2000年,在开展“爱心献功臣行动”中,张永镇多方反映,筹资7.2万元,为14户无住房和住房困难的老复退军人修建了4幢崭新的砖木结构住房。
张永镇面对的不仅是老弱病残者的生存和生活问题,还要面对许多逝去的生命。对于那些在敬老院去世的孤寡老人,在围子田村就安葬了18人,其中有11人是经他手中安葬的。后来围子田村找不到闲置的地块作墓地,张永镇只好将5位死者的骨灰盒暂时寄放在县殡仪馆。张永镇参与安葬的不仅有敬老院去世的人,还有死在黄坪街上的、路上的、河里的人,有本地人,也有外地人。其中有1名从永胜县来的流浪汉死后安葬在新城,还有从宾川县来、从浙江等地来的死者,张永镇和其他人员都为他们购买了棺木安葬。2006年,围子田村百户营村民黄天民因为妻子、女儿被人拐卖到外地,小儿子又在洗澡时淹死,黄天民思想上受到极大打击,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在精神恍惚中被摩托车撞成重伤。医治了2万多元也没医好,肇事的车主也把黄天民丢回家中不管。不久黄天民去世,无人安葬。张永镇为他料理后事,将其骨灰盒寄存在县殡仪馆。直到2010年,其女儿从外省赶回老家,将父亲的骨灰安葬。2007年4月,雷音寺的万闰生、刘长凤夫妇去跟人家吃补药中毒身亡,他们孩子至今无下落,也是张永镇他们安葬了老俩口。张永镇清楚地记得,当时从刘长凤老人身上找到一些零钱,最大面额是5元,合计270元钱,他清点之后交给了社主任保管。张永镇就这样慈悲为怀,毫不嫌弃,先后为几十名死难者料理了后事,让逝者有个归宿,在地下得到安息。
1995年,姜寅农场搬迁到下关,有3个留队老人留在黄坪。张永镇对他们特别关照。其中的瞿宗福老人77岁时不小心跌断了腿,张永镇亲自将他带到江尾有名的骨科医生段飞龙那儿治愈。直到2009年,瞿宗福老人安然去世,张永镇将他安葬在石榴园。和玉庭老人患有精神病,放火烧了自己的茅草房。张永镇知道后,为他盖了石棉瓦房子,并按时为他送去生活必需品,至今和玉庭老人还居住在石棉瓦房子里,有吃有穿有住处。还有朱荣春老人,懂多种语言,精通英语,辅导了不少学生。今年朱荣春老人已经96岁了,身体较好,每个月领着生活补助,还坚持自己买菜做饭,在围子田敬老院里颐养天年。
张永镇是如此尽心地对待孤寡病残和流浪人员、无人认领和无人安葬的人员,可是对于自己的亲人,他给予的太少了。他的母亲1975年就去世了,父亲也去世了十多年。当时父亲在剑川老家病重,张永镇赶回去的第3天,父亲就永远离开了。作为儿子的他,一心忙于工作,没有在父亲面前端茶倒水、寻医问药、喂饭喂药,没有尽到孝道是他一生的遗憾。父亲的丧事才办完,他就急匆匆赶回黄坪,化悲痛为力量,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扶贫济困的民政工作中。
两袖清风 天道酬勤
张永镇担任民政助理员以来,据不完全统计,经他发放的救灾、救济、优抚金有235万元,大米有372吨,低保金有720万元,衣物有13500套。不论是面对金钱还是物资,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从未出现违规违纪现象。
张永镇老黄牛似的敬业精神使他深受同事尊敬、群众爱戴,也得到上级部门充分肯定,获得众多荣誉: 1997年、1999年、2001年3次被评为全县“优秀共产党员”;2005年被评为大理州“优秀共产党员”;2006年被评为“全省优秀共产党员”;2001年、2002年先后两次受到省、州残联表彰;2002年被评为全省民政工作先进个人;2006年,云南电视台“在党的旗帜下”栏目以《亲人张永镇》专题宣传了他的事迹;2010年被评为全县首届助人为乐“道德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