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姑苏桥下客
作者:北 雁 发布时间:2012-12-30 13:38:10 点击率:21
翻开一位乡友带来的散文集《爱在滇西》,扉页上我的名字后面先是写了个“弟”字,之后又被圈改作“老师”,再在后面加了“雅正”二字。这样的情景,让我很容易想到了书的作者杨世明老师,虽接触得不多,但我大略知道,他就是这样一个人,谦虚谨慎,细致认真。
很多年前,我就从朋友那里听到过一些有关他的故事,因为右手先天残疾,一向学业突出的他考上了大学,却并没有被录取。回到老家后,他走上课堂,成了一名山村代课教师,半工半读,认真从教,又经多年努力,他转了公办,从此不求闻达,扎根山乡,以写作教书做学问为乐。
稀稀落落,大有道听途说之类,但我却为之感动了。因为职业的原因,我采访过许多人,也写过许多人,但我却一直认为,真正有血性的人生,无需怎样浓墨厚彩的铺排修饰。但有时我又常常在想象世明老师,一个简单的故事之中,却又隐藏着他怎样的人生辛酸。
三年多前,我还在老家的县报当编辑,常常会收到一些他寄来的文章,然而我注意到的更多的是一些关于他作品的细节之事,比如说一边的打印纸废弃了,他会用炭素笔画上一条斜线,之后又在另一面打印了再寄来。当时编副刊的人并不是我,但从未听到同事说他“抠门”,相反,编辑看中的却是他的散文作品始终如一的亲切和真诚,丝毫不影响其采用率。包括今天,我还常常能在许多中央级和省、州级的主流报刊上看到他的作品,我相信,那同样是因为他的真诚和亲切,始终如一地感动着那么多的读者与刊物编辑。
我知道,山村教师是一个崇高的职业,同时也是一个艰辛的职业。二十多年的从教生涯,他总是刻苦有加,艰辛倍至,认认真真教书,默默无闻授业,痴痴迷迷创作,于是他的笔端,有骨肉亲情的流露、有乡居生活的感思、有教书授业的体悟、有人生旅途的暇想,终而汇集成了《爱在滇西》一书。在出版后,他专程托付乡友捎来一本,几经辗转,终于送到我手中。
一本书读完,没有名家的题字和评论家哄托式的炒作,甚至没有作者自己的创作笔谭,朴素印装,简单得就似一个人没穿上衣一样,纯粹,并且真实。但字里行间,全是他真诚、执著与坚韧的流露。阅读之中,让我想起了只因一首《枫桥夜泊》而闻名的诗人张继。是啊,古往今来,得意者可谓前赴后继,却偶有那么几个为数不多的落魄者,用他的真实和坚韧,谱写了让世人难忘的人生篇章。
很多年前,我就从朋友那里听到过一些有关他的故事,因为右手先天残疾,一向学业突出的他考上了大学,却并没有被录取。回到老家后,他走上课堂,成了一名山村代课教师,半工半读,认真从教,又经多年努力,他转了公办,从此不求闻达,扎根山乡,以写作教书做学问为乐。
稀稀落落,大有道听途说之类,但我却为之感动了。因为职业的原因,我采访过许多人,也写过许多人,但我却一直认为,真正有血性的人生,无需怎样浓墨厚彩的铺排修饰。但有时我又常常在想象世明老师,一个简单的故事之中,却又隐藏着他怎样的人生辛酸。
三年多前,我还在老家的县报当编辑,常常会收到一些他寄来的文章,然而我注意到的更多的是一些关于他作品的细节之事,比如说一边的打印纸废弃了,他会用炭素笔画上一条斜线,之后又在另一面打印了再寄来。当时编副刊的人并不是我,但从未听到同事说他“抠门”,相反,编辑看中的却是他的散文作品始终如一的亲切和真诚,丝毫不影响其采用率。包括今天,我还常常能在许多中央级和省、州级的主流报刊上看到他的作品,我相信,那同样是因为他的真诚和亲切,始终如一地感动着那么多的读者与刊物编辑。
我知道,山村教师是一个崇高的职业,同时也是一个艰辛的职业。二十多年的从教生涯,他总是刻苦有加,艰辛倍至,认认真真教书,默默无闻授业,痴痴迷迷创作,于是他的笔端,有骨肉亲情的流露、有乡居生活的感思、有教书授业的体悟、有人生旅途的暇想,终而汇集成了《爱在滇西》一书。在出版后,他专程托付乡友捎来一本,几经辗转,终于送到我手中。
一本书读完,没有名家的题字和评论家哄托式的炒作,甚至没有作者自己的创作笔谭,朴素印装,简单得就似一个人没穿上衣一样,纯粹,并且真实。但字里行间,全是他真诚、执著与坚韧的流露。阅读之中,让我想起了只因一首《枫桥夜泊》而闻名的诗人张继。是啊,古往今来,得意者可谓前赴后继,却偶有那么几个为数不多的落魄者,用他的真实和坚韧,谱写了让世人难忘的人生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