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名邦话“鹤川”——写在《鹤川纵话》的前面
作者:张锡禄 发布时间:2012-12-30 12:47:26 点击率:47
梁波先生是大理州南诏史研究会和白族学会的资深会员,善于调查研究,勤于思考写作,几年前,他把在各种报刊杂志上发表的相关文章结集出版成《鹤阳史话》,请我写篇序,因我爱读他的大作,就欣然允命,不想反映很好。前不久,他又告诉我,又有一本新的文集《鹤川纵话》将付梓,再请我命笔,我只好请他把书稿寄我学阅,不想,才翻开首页,就吸引我一篇篇往下读,越读越有味。
地方民族性强,内容扎实新颖,文笔简练,是梁先生写文章的三大特色。
首先,他写的文章,主要是鹤庆、丽江、永胜、剑川这几个地方的历史沿革,民族风情。这几个县,历史上跟梁波先生所生长的故土鹤庆紧紧相连,密不可分,而擅长于历史掌故的他就以熟悉的故土为主进行创作,这是他成功的秘诀之一。
只有在熟悉生活,熟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提炼,才能写出受人喜欢的作品。
其次,梁波先生的文章,内容是扎实的。他无论是写鹤庆或永胜历史沿革,或其他所有历史题材的文字,其史料绝大多数是极其可靠的。
读《清代开挖鹤庆南新河事略》时,为他列举的清代鹤庆地方官绅商民一次次兴修水利的翔实可靠资料使我大为感叹。虽然这是一篇短文,他用了史书、碑刻和其他的一些信史资料,使我们清楚看到,在当年,兴修大型水利工程何其艰难;而善良淳朴的鹤庆人民对为他们做了好事的人立庙塑像,永远不忘。因此,对当今,国家为了民生,为了解决天灾水患而做出的巨大贡献,人民心存感激高唱赞歌。虽然两种时代、两种制度、两重天,但善良的天性古今一样。
他在资料上常常出新。《民国实行农村自治全国第一村——逢密村》的资料是全新的,他写了著名人物李宗黄在民国年间回到家乡逢密村搞农村自治的始末。因为,李宗黄是民国政府要员,在一般情况下,我们没法知道他的所作所为。梁波找到这样的资料,我们读着极为新颖。只嫌文章太短,因为我们还想清楚地知道他们自治以后的效果。
2004年9月底,我们参加了“中国·鹤庆首届茶马古道文化旅游节”。在一个四合院的展览馆里,一本《鹤庆永顺合商号账册》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我一直在关注清代至民国年间,滇西三大商帮之一的“鹤庆商帮”的史料。我们的手中只有一些家族史之类的东西,而没有经济方面如账册等的第一手资料,我是不敢动笔的。梁波先生他们注意到这个资料,并由他动笔写了介绍性的文章,寄给了我们。我们认为写得很好,就在我院民族文化研究所编的《大理民族文化论丛》上发表,现又再次捧读,倍觉新鲜。
还有《<红军过鹤庆先后情况>评介》也是饶有风趣的好文章。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红二、六方面军过鹤庆是当地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我在大理州博物馆做过专题收集的工作。没有收集到梁波先生评介的这篇文章。这是当年的一个“教书匠”的手记,后又作了加工,通过此文,较真实地记录了当时情景。
第三,文章短小,文笔简练。收入书中的文章大多数是两三千字以内的随笔式的小块作品。但十分生动活泼。言之有物,点到为止。还想再读,戛然而止。
当然,本书还有很多的优秀文章,也可总结出更多经验,我想读者们会细细品读的,大家都可分享到梁波先生精心为我们烹饪出的盛宴的。
地方民族性强,内容扎实新颖,文笔简练,是梁先生写文章的三大特色。
首先,他写的文章,主要是鹤庆、丽江、永胜、剑川这几个地方的历史沿革,民族风情。这几个县,历史上跟梁波先生所生长的故土鹤庆紧紧相连,密不可分,而擅长于历史掌故的他就以熟悉的故土为主进行创作,这是他成功的秘诀之一。
只有在熟悉生活,熟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提炼,才能写出受人喜欢的作品。
其次,梁波先生的文章,内容是扎实的。他无论是写鹤庆或永胜历史沿革,或其他所有历史题材的文字,其史料绝大多数是极其可靠的。
读《清代开挖鹤庆南新河事略》时,为他列举的清代鹤庆地方官绅商民一次次兴修水利的翔实可靠资料使我大为感叹。虽然这是一篇短文,他用了史书、碑刻和其他的一些信史资料,使我们清楚看到,在当年,兴修大型水利工程何其艰难;而善良淳朴的鹤庆人民对为他们做了好事的人立庙塑像,永远不忘。因此,对当今,国家为了民生,为了解决天灾水患而做出的巨大贡献,人民心存感激高唱赞歌。虽然两种时代、两种制度、两重天,但善良的天性古今一样。
他在资料上常常出新。《民国实行农村自治全国第一村——逢密村》的资料是全新的,他写了著名人物李宗黄在民国年间回到家乡逢密村搞农村自治的始末。因为,李宗黄是民国政府要员,在一般情况下,我们没法知道他的所作所为。梁波找到这样的资料,我们读着极为新颖。只嫌文章太短,因为我们还想清楚地知道他们自治以后的效果。
2004年9月底,我们参加了“中国·鹤庆首届茶马古道文化旅游节”。在一个四合院的展览馆里,一本《鹤庆永顺合商号账册》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我一直在关注清代至民国年间,滇西三大商帮之一的“鹤庆商帮”的史料。我们的手中只有一些家族史之类的东西,而没有经济方面如账册等的第一手资料,我是不敢动笔的。梁波先生他们注意到这个资料,并由他动笔写了介绍性的文章,寄给了我们。我们认为写得很好,就在我院民族文化研究所编的《大理民族文化论丛》上发表,现又再次捧读,倍觉新鲜。
还有《<红军过鹤庆先后情况>评介》也是饶有风趣的好文章。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红二、六方面军过鹤庆是当地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我在大理州博物馆做过专题收集的工作。没有收集到梁波先生评介的这篇文章。这是当年的一个“教书匠”的手记,后又作了加工,通过此文,较真实地记录了当时情景。
第三,文章短小,文笔简练。收入书中的文章大多数是两三千字以内的随笔式的小块作品。但十分生动活泼。言之有物,点到为止。还想再读,戛然而止。
当然,本书还有很多的优秀文章,也可总结出更多经验,我想读者们会细细品读的,大家都可分享到梁波先生精心为我们烹饪出的盛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