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当年
作者:寸红亮 发布时间:2011-10-16 20:43:21 点击率:47
烽火当年
○寸红亮
在辽阔无边的蓝色苍穹之下,一缕缕剔透的白云轻抚着远处苍翠的群山,在那群山深处,青瓦白墙的小村寨徜徉在青山绿水中,犹如在梦里呢喃。近处,坝子里的稻田和桑园滋润在七月的阳光雨露中,水稻整齐地排列在肥沃的秧田里相约拔节,桑树伸出碧绿的手掌在等待农人的采摘。当我走进小村子,走在村间平坦的水泥路面上,一个穿着甸南民族服饰的大娘骑着摩托车从我身旁驶过,就在不远处的大树下,几个老人在打牌,阳光透过树枝落下来的光斑,像飘飞在他们身上的晶莹叶片。他们头顶着无边的天,脚踩着厚实的大地,把幸福聚焦在眼前牌局的输赢上,牌局的输赢走向正演绎他们脸部丰富的表情。
7月的一天,我来到了赵毓浩老伯所在的这个村子,在来之前,我还一路上担心已是86岁高龄的赵老伯能否听得清楚我的话,能否回忆起那往昔的峥嵘岁月,何况他又曾经在上甘岭战役中受过伤。当我来到这个白族村寨,进了老伯的家,看到他精神矍铄、走动自如的样子,再加上和他的几句闲聊 ,我先前的顾虑一扫而光。在老伯平静的话语中,我和老伯一起回到了1943年。
1943年,战争的硝烟仍如黑云压顶。面对苏联红军的强大攻势,德国法西斯战争机构快要土崩瓦解了,日本帝国主义者已感到走投无路,但其在中国大地上的凶残和垂死挣扎还没有结束。国民党继续招兵买马,再次挑起反共高潮。这一年,赵毓浩刚满17岁,在滇西北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才刚刚开始着自己的人生,而就在这一年,国民党 “三丁抽一”,把他抽到了国民党部队,后来,他转向跟随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了淮海战役和抗美援朝,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见证了当年烽火。
那是1948年,授命到济南“剿共”的赵毓浩所在的国民党部队,在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军的强大军事和政治攻势下,在济南弃暗投明,投诚起义,在接受了半个月的党的教育后,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部队第九兵团,改编为炮兵十一团二营五连,赵毓浩成了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一名电话兵。后来,这只炮兵部队,在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中,用密集的炮火,为冲锋在一线的步兵扫清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障碍,赵毓浩作为特种兵种的通话兵,为保障通讯,24小时值班,在敌人的炮火下架线,当电话线被毁,又冒着生命危险去排查。在人民解放军渡江后,解放军乘胜追击,赵毓浩所在的部队也一路追击残敌后回到上海,还受到了陈毅等首长的检阅。
渡江战役结束后,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局面。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宣布新中国的诞生,从此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全国解放后,朝鲜战争爆发,刚刚诞生的新中国面临考验,1950年,为了保家卫国,赵毓浩所在的部队又从我国南方上了火车,到达安东,度过鸭绿江到达了抗美援朝前线。最激烈的上甘岭战役,交战双方先后动用兵力达十万余人,反复争夺43天,敌军对两山头共发射炮弹190余万发,投炸弹5000余枚,把总面积不足4平方公里的两高地的土石炸松1至2米。我军在争夺表面阵地和坚持坑道斗争之后,实施了决定性反击。
在上甘岭战役中,在敌机迎面飞来时,作为电话兵的赵毓浩就避开敌机的正面,并往敌机的侧后方向跑,以避开敌人的机枪扫荡和炸弹袭击。他作为电话兵,没能冲在最前线,但所在的地方每隔几分钟就会发来几枚炮弹,那天就在去接被炸断的电话线时一枚炮弹落在了离他不远的地方,在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中,他的一只眼睛睁不开了,后来在治疗时才发现是炮弹炸飞起的沙子打进了眼睛,也因此立了功。
在采访即将结束时,赵毓浩老人眼望着前方,像是回到了战场上,要看到了当年的战友,他无限悲伤地说:“我们的副连长就是去排除电话线故障时被炸弹击中的,他离开我们六十年了。”
在赵老伯的讲述中,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场,旧中国人民在敌机的呼啸声中逃亡的一个个镜头出现在眼前,共产党人为救国救民而浴血奋战的场面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多少年过去了,硝烟已远去,带领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中国共产党已成为中国人民建设小康社会的坚强的领导核心,而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怕牺牲的共产党人和已壮烈牺牲的革命烈士,已在人民心中铸立成一座座丰碑,永垂不朽!
告别“当年烽火”,看见赵伯家的庭院里桂花已经开了,赵伯的儿媳妇正在家里养蚕,胖胖的蚕蛹正在肥厚的桑叶上午餐,发出小雨沙沙的声音,他的儿子早出晚归,在砖厂打工,两个孙子,大的在大学里教书,小的在大学里读书,一家子其乐融融。
我走出村子,回望远处的青山,近处的村庄、田野,阳光下,一切都平静如常。此时,列车发出一声长长的汽笛声,正从鹤庆坝子东头疾驰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