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
作者: 发布时间:2011-12-13 09:37:50 点击率:31
灯
○李海泉
灯,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用品,虽不起眼,却在黑暗中给人们照亮了生活,带来了明亮的心境。灯,跨越了历史的长河,于平凡中彰显着社会的文明与发展进步,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兴盛。
家居山区农村,童年,正值文化大革命初期,计划经济下物资匮乏,人们晚间生活照明主要是靠一种从松树上砍下的松脂含量较高、俗称“明子”的小柴块和供销社按月定量供应的一市斤煤油来照明。依稀记得傍晚时分,勤俭节约的父母和其他百姓一样,舍不得点上燃煤油灯,于是便在灶头上点燃明子火当灯,一家人在半明半暗的明子火光下吃饭,年长日久,灶房墙壁和屋顶被明子火的火烟熏得黑黑的。饭后母亲忙于剁猪草,父亲则磨刀斧,刀斧磨锋利了第二天好上山砍明子备用。而我呢?任务是不断地往明子火上添明子来增加火光亮度,这时父母才准点燃煤油灯让俩个姐姐在饭桌上写作业看书。其实,煤油灯的灯光比明子火光也亮不了多少,只是不用像点明子火那样需要频繁地添加明子罢了。那时,明子火是照亮家乡百姓晚间生活的主角,我的童年时光就是这样在明子火光中悄然无声地溜走了。
到上小学时,我终于有了一盏自己的煤油灯。煤油灯是父亲用“劲松牌”墨水瓶做的,先是把墨水瓶洗净,然后在瓶盖上锥一大小合适的小孔,孔不能太大,不然用的棉线灯芯就粗,灯点燃后会费油,我把煤油灯当成宝贝似的倍加爱护。那时白天放学后,需要去村后的山上放牛羊,是没有时间写字做作业的。于是,晚饭后我就点燃自己那盏精致小巧的煤油灯写作业,直到父母催促才肯吹灯上床睡觉。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家乡曾建过一个小型火炭发电厂发电,供给公社各机关单位和周围三个村子近一百户老百姓生活照明,这是家乡历史上的第一次用电灯照明,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不到一年时间电厂就夭折了。到了读初一时,家乡还没有通电,所以学校晚自习时是用汽灯照明的,每个教室里挂一盏或两盏汽灯,亮堂堂的,比起煤油灯气派多了。汽灯燃起时“沙、沙、沙”的声音很响,但这并不影响同学们的求知欲望,反而像一首催人奋进的曲子,激励着同学们发奋读书,将来成为国家有用之才……
改革开放三十年多来,家乡百姓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今,彝乡村村寨寨通了电,那明子火和煤油灯已经远去,日光灯、节能灯、LED灯已融入百姓的生活。夜幕降临,家家户户的电灯次第打开,农家小院豁亮通明,远远望去,好似繁星洒落人间。孩子们在温柔明亮的灯光下或写作业,或三五个在某家院子里尽情玩耍。小时候在电影中看到的只有城市里才有的路灯也在山区集市上安家落户。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在亮如白昼的路灯下或拉家常,或打歌跳舞,尽情享受美好生活。
小小一盏灯,见证了家乡历史的变迁和祖国的日益强盛。灯,于历史长河中,愈发光亮夺目。
祝愿祖国的明天如灯一般更加光辉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