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友 老 吴
作者: 发布时间:2011-11-29 21:49:32 点击率:72
文 友 老 吴
鹤庆县公安局指挥指挥中心:张泽荣
在全县通讯员培训班上,我又见到了文友老吴,老吴身着一套蓝灰色的西服,上衣有些破旧,钮扣也掉了,用曲别针将两头别在一起,裤子长了些许,下边的裤脚已经被踩得卷曲,凌乱的头发更加花白,岁月的艰辛无情的刻在布满皱纹的脸上。
说起和老吴相识,还有一段小故事。2000年4月,我从当时的中江派出所调到朵美派出所,所里刚好破了一个盗窃牲畜的系列案,所长安排我写一篇新闻通讯。在我四处请教时,所里的老民警“亮爷”发话了:把“土记者”请来写,这样见报就有把握了。第二天正值朵美街天,中午,“亮爷”就把“土记者”老吴领到了我身边。案件发生在老吴所在的洛琅村委会,老吴比较熟悉,一杯茶的功夫便写出了报道,不久,朵美派出所破案的通讯在报纸上刊载了出来。就这样,我和老吴相识了,共同的爱好促使我们成了文友,每到朵美街天,遇到投送稿件的老吴,我都要请进去派出所坐坐,向他请教文学创作的方法和经验。
从同事和村干部的口中,逐渐知道了老吴的一些情况。老吴名叫吴育民,原籍六合乡毛谷村,后入赘到朵美洛琅村。老吴酷爱文学,但家庭贫瘠,在没有通电的年代,白天劳作之后,晚上点着松明火,在破旧的房子里写诗歌、写散文、写金沙江的故事、写攀枝花的风采,执着、坚韧的书写着自己的人生和对家乡的热爱。通过努力,一些散文、诗歌和通讯先后发表在《大理日报》、《鹤庆新闻通讯》等报刊杂志上,被称之为“土记者”。
在一次下乡办案途中,我不请自到,第一次走进了老吴的家。虽然早有思想准备,但老吴的家庭状况还是深深的震撼了我,走上路边的小土坡,两间在风中飘摇的茅草房映入眼帘,茅草房的北边就是住房,住房虽然是瓦房,但十分简陋,地面高低不平,墙壁四处通透,没有一件电器,甚至连一条像样的凳子也没有,整个院子空荡荡的,院子东南角的土坡上挖出了一个大洞,我好奇的走过去看了又看,“是用来关猪的”,一旁的村干部见状连忙说道。在遥远的金沙江边,老吴几乎成了另类,周围的村民种甘蔗、跑运输、经商务工,一家接着一家富裕起来,对因成天写作而贫困如初的老吴不理解,甚至讥笑和嘲讽。然而,生活的艰辛并未磨灭老吴不懈的追求,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不善耕作、不善言谈的老吴依然如故,凭着对文学的热爱,凭着坚忍不拔的毅力,在通往文学殿堂的路上一路走来。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不久我便调回到县城,老吴没有手机,没有电话,也就失去了联系,只是不时的从报刊杂志上看到署名“吴育民”的文章。每一篇,我都反复阅读,认真体会,唯有如此,才能深刻理解老吴的精神和品格。培训期间老吴告诉我,他写了10万多字的小说稿,现在正在整理,但由于年事已高,加之农业生产以及手抄撰写等原因,修改进展缓慢,在信息化和网络时代的今天,一个67岁的老人依然为自己的爱好而不惜用最原始的手段孜孜不倦的努力和追求,我在感叹的同时不由得肃然起敬。
培训结束后聚餐,我和老吴相邻而坐。席间,老吴依然表现出其一贯的拘束,面对一大桌丰盛可口的美味佳肴,就是不肯把筷子伸出去。一旁的章天柱老师见状,一个劲儿的给老吴夹菜。文友们谈人生、谈理想、谈现状,只有老吴默不出声,静静的听着大家高谈阔论。酒过三巡,饭桌上的气氛更加热烈,梁波老师首先来了一段即兴演唱,博得大家的阵阵掌声,在章老、羊瑞林老师等人的一再鼓励下,老吴盛情难却,鼓起勇气站起来清唱了一段滇剧,老吴声情并茂的演唱着,大家都静了下来。听着自己并不熟悉的滇剧,望着眼前满头白发的老吴,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在文学的道路上,尽管艰难曲折,尽管寂寞无声,但却一直前行,永不言败、永不回头。我的眼睛湿润了,莫名的感动,为老吴、为自己、为所有热爱文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