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外的声音
作者: 发布时间:2011-12-25 21:14:11 点击率:34
生命之外的声音
○李镜泷
孙郁的《走不出的门》在不经意间闪进眼里。在县城小书店里居然发现这样的书,真是奇迹,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只是随便翻翻,不必精挑细选,不必反复权衡,便毫不犹豫地握在手里。就像见到一个莫逆于心的老朋友,不必过分寒暄,不必废话连篇,只需淡淡一笑便胜过千言万语。
对鲁迅的研究,一直相信孙郁的深入肌理,相信林贤治的披荆斩棘,相信钱理群的阔大深潜。
先看与鲁迅有关的篇什。在3小时左右的输液时间里,刚好看完两篇,一是《冬夜问答》,一是《苦行者之路》。《苦行者之路》探幽入微,给我们发掘了鲁迅生涯中一个特殊而湮没许久的生活片段——在民国初年教育部任职期间。
鲁迅抄古碑帖,买各种拓片,寻找汉画砖,阅读佛经,打发着庸碌而无聊生活。可就在这样的时光里,依然会有生命的灵光闪现。这些灵光,被孙郁先生慧眼烛照。
孙郁说:“人在沉默的时候,心里有岩浆般的激流。这是怎样的人生呢?在城南的风尘的土路和暗淡的油灯下,一个走向中年的人,听到了生命之外的声音。”
这样的“声音”,在鲁迅后来的作品中必然会暗潮汹涌,而这样的“声音”,如果不是潜入内心的正思,怎会被远隔将近一个世纪后的孙郁听到。
孙郁梳理了鲁迅任职教育部时期的一些友朋,如钱稻孙、陈衡恪、许季上、齐寿山等。资料虽然有限,但只要有心,他们与鲁迅独特的关系,尤其是思想和审美的同异依然能够昭然若揭。真的很佩服孙郁先生如此感性而细腻的解读,若非其人,鲁迅任职教育部时期的心思,有谁能懂?
尤其喜欢《苦行者之路》末段里的概括,且照着打上一遍,让这样通灵接慧的正思也一样警醒着我:鲁迅一生是个苦行者。即便后来在上海那样的热闹,你看不到孤独的影子?他在教育部的日子,蕴涵了诸多文化的奇思。有时也消沉地想到:这些沉默的智慧有什么再生的可能呢?还不如从速地消失为好吧。可是,时代变了,天地之色已非昨日。他出来了,从那间铁屋子里。他沐浴了光,看见了爱。但那光与爱一个个地远去、失落,便又落入苦寂的大漠里。一个人走着,喊着,把苦楚吞到肚子里。他不是耶稣,但却死于所爱。也就是先前所引的雅斯贝尔斯叙述的看法,在没有意义的时代,他预示了新的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