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翅鹤白族村发展思路初探
作者:赵米 发布时间:2011-10-18 21:07:45 点击率:75
金翅鹤白族村发展思路初探
金翅鹤村位于鹤庆坝子东南隅,西接邑头村,南依象眠山,北临银河水,自古以来就享有“茶马古道”第一村的美誉。现有耕地面积533.1亩, 有120户, 414人,其中白族人口400人,2010年总经济收入457.2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41元。
借金翅鹤自然村被定为云南省白族民俗民居特色村寨保护村之机,为进一步保护自然村古建筑及对白族特色文化遗产进行抢救和保护,积极发展旅游业,使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经调研,现提出以下发展思路:
一、古民居古建筑
金翅鹤村自古以来便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村内至今都保留有明清风格的白族民居古建筑群:“四合五天井”、“三方一照壁”“一进两院”,这些建筑构造独特,有“状元头”、“马头墙”、“麻雀台”,青瓦、白墙、封火砖、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相互对衬,结构严谨,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要呵护它,珍视它,不能随意破坏和拆除古建筑,建造钢混结构房屋。建议:一是制定村规民约,规范村民行为,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机制;二是拟定请示报告,积极申请项目与资金,在开发的同时,积极抢救和保护古建筑群;三是在保护古民居的同时,修复和开发水洞寺、镇江庙,使神话传说与民间传说依附于建筑载体。
二、民间传说与文化
要开发一个旅游项目,特别是开发古文化遗址,首先要挖掘它的灿烂文化。金翅鹤村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它北连丽江、香格里拉、西藏,南通下关、昆明,西接保山、腾冲、缅甸、印度,是汉、藏、梵文化的交汇点。在清朝中晚期、民国初年,商业文化、民间文化发达,它承载着茶马古道文化、承载着马锅头和马帮的辛酸史。金翅鹤村也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
相传,中法战争期间,大清帝国国库亏空,光绪皇帝曾向“福春号”商人李恒春借款100万两白银,并御赐李恒春为“红顶商人李百万”。
金翅鹤村背后的象眠山有一座古庙,叫水洞寺。相传唐代中期,有一个西来的叫赞陀屈哆的圣僧在石宝山修炼功成,面对一片汪洋的鹤庆坝,抛出108颗念珠至南山脚,凿穿108个落水洞,泄水开疆,为纪念圣僧祖师的丰功伟绩,邑人在此建庙,立祖师像,取名水洞寺。每年的农历4月初8,鹤庆各地善男信女云集此地,香烟袅袅,梵语经歌,好不热闹。
在金翅鹤村旁,象眠山麓发现了南诏时期的火葬古墓群,通过挖掘,出土了大量的陶罐、古钱币、玉佩、银饰等文物,为研究南诏时期的鹤庆文化提供了参考。
金翅鹤村还留存着许多许多的民间故事与传说,要讲述它,传承它。建议文化部门、旅游部门、民宗部门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和义务,收集、整理、梳理这些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形成文字、音像制品,进一步加大外宣力度,使我们不至于失去它而遗憾。
三、民风民俗
金翅鹤村民族单一,民风淳朴,民族风情浓郁,至今都保留着白族先民的饮食习俗、婚丧习俗、农耕文化习俗,且不受现代文明的冲击,要继承和发扬祖辈爱家治家的优良传统,把祖辈遗留下来的特色民风民俗传承下来。如:清明节上坟扫墓、火把节姑娘回娘家、甸南白族迎亲、八大碗、甸南新娘妆、白族刺绣、幼儿的虎头帽、马帮文化、办丧事守灵等等,这些白族固有的民俗文化流传了千年,至今依旧。要不断地把风俗传承下去,使它成为该村特有的民风习俗加以保护挖掘。
四、开发主要景点及典故
历史上,金翅鹤人民曾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也由于该村依山傍水的独特地理位置,蕴育了许多优美的景点,主要景点及典故为:天鹅蛋(金翅鹤)、落水洞、李百万开辟茶马古道、白族民居五凤楼、马锅头被绑票,江尾庙、马锅头走夷方、甸南白族服饰的典故、闯温州、哈巴狗、节目情、青山恋、象眠山、银河水、果木园、菱角潭、打草豹、候封厅遗址等等,这些本村独有的景点与典故构成了金翅鹤民族文化的载体,这些景点的保护要以村规民约的形式来规范村民的行为,不断提升村民保护环境、爱家护村意识,不断形成和谐文明的氛围。
五、及早规划,申报列项
在传承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保护古民居的同时,要认真调研,合理布局,超前谋划,及早制定开发规划,设计图纸,使其井然有序开发。
首先,要制定严密的保护与开发规划,从长远的、发展的眼光科学、合理地布局景点,避免重复建设。
其次,挖掘文化资源,将其形成书面的、音影的宣传资料,积极向省、州申请列项,争取开发资金,
其三、认真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并收集古桌凳、家具、器皿、石磨、石桌、马鞍等生活用品及组建马帮等,促其形成茶马古道的文化氛围。
总之,金翅鹤民俗民居特色旅游村的开发要采取大思路、大手笔;采取保护与开发并举,开发与规划并重,提高村民素质与自觉传承民风民俗相结合,不断营造白族特色文化氛围。同时,不断加大宣传力度,争取外来资金与项目进行保护与开发,使它成为茶马古道上一颗耀眼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