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睹首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作者: 发布时间:2014-12-05 15:25:16 点击率:110
目睹首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孙关升
今年10月16日,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50周年的日子。回忆起50年前那激动人心的时刻,至今仍然心潮澎湃。
1933年,我出生在鹤庆县城一个贫苦家庭。新中国成立后,我依靠人民助学金上了鹤庆中学。中学毕业后考入云南大学物理系,又依靠人助金读到1960年毕业。毕业时我很荣幸地被分配到国防科委核试验基地研究所工作。当知道我们的工作是为研制原子弹服务时,我心里乐开了花。
回顾多灾多难的祖国,近代百年来曾饱受侵略者的蹂躏,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又受到帝国主义的多次核威胁。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丰泽园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通过了新中国发展核武器的研制计划。
我能够参与到中国的核科研事业中,深感责任重大,立志要努力让自己成为一滴水珠,汇入黄河与长江,卷起滚滚波涛,奏响时代的乐章,实现一代人的梦想与渴望,去洗涤祖国百年的累累伤痕和屈辱!要用尽最大努力,为新中国的核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期盼着我国原子弹早日研制成功!
1964年7月,我们完成了执行核试验项目的各项准备工作,到了试验场区。工程兵为我们建好了测试工号,设在距爆炸中心很近的两个地方,每天作业,要经过爆心,眼前一座铁塔高耸入云,十分宏伟壮观。塔顶就是放置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地方。每次看到它,心情总是激动不已。
试委经过各种论证,认为试验条件已经成熟,只待气象条件好,便可实施核爆炸试验。核试验现场总指挥张爱萍将军向周恩来总理做了汇报并请示毛泽东主席,决定1964年10月16日15时是核爆炸“零时”。我们带好了水、干粮和防护眼镜,撤到距爆心很远的观测站,等待核爆炸零时的到来。我们心情万分激动,暗暗祝祷核爆炸能够成功。接近“零时”,主控站命令做好防护准备。参观人员戴上了防护眼镜,背向爆心坐下。这时观测站的喇叭里传来了响亮的声音:“10、9、8……2、1,起爆!”紧接着一股热气扑面而来,这表示光辐射已经过去。我暗自呼唤“成功了!”,随之听到一声巨响,看到远处蘑菇云冉冉升起。我们激动得欢呼跳跃,热泪盈眶,互相拥抱着,祝贺祖国的伟大胜利!
张爱萍将军在戈壁滩接到北京来电:核爆炸成功的喜讯,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人们连夜敲锣打鼓,上街游行,欢呼伟大胜利!当天晚上,在戈壁滩的大帐篷里,后来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许多科学家与将军和领导们,群英荟萃,举行庆功祝酒晚会,许多人都激动得眼含热泪,举杯祝贺,一些平时不喝酒的科学家都喝醉了。这是个激动人心、令人难忘的不眠之夜。还有的人吟诗作赋,表达内心的激情——
张爱萍将军赋诗:“东风起舞,壮志千军鼓。苦斗百年今复主,矢志英雄伏虎。霞光喷射云空,腾起万丈长龙。春雷震惊寰宇,人间天上欢隆。”
张蕴钰司令员赋诗《首次核试验当夜》:“光巨明,声巨隆,无垠戈壁腾立龙;飞笑触山崩;呼成功,欢成功,一剂量知数年功,敲响五更钟。”
我在这个激情之夜,浮想联翩,翻来覆去彻夜难眠,便填了一首《相见欢》词,以寄激情:“戈壁斗志正隆,行匆匆。何惧昼顶烈日夜成冬。烈焰红,弹声隆,蘑菇雄。帝国核弹垄断已成空。”
1984年,中国在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20年之后,加入了国际原子能机构。1992年,中国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书》,承诺履行防止核武器扩散义务。尽管核战争、核威胁、核讹诈的阴云已渐渐散去,但核武器依旧是大国综合实力不可分割的部分,是大国博弈的“底牌”。同时,在国内,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研制过程中体现出的“两弹一星精神”也成为维护国家认同、民族认同的重要资源。50年后的今天,祖国变得更加强大,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实现!(作者系鹤庆县人,在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荣获三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