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过后中江行
作者: 发布时间:2012-09-04 11:05:18 点击率:25
谷雨过后中江行
○ 羊瑞林
因参加老科协的一次会议,4月24日,我到了龙开口镇的中江街。
刚谷雨过后,那天一早,我来到朵美街上,碰巧有一张农用车要到中江去,跟司机说了,他同意我和他坐了去。于是钻进驾驶室,我们就出发了。车到禾米,绿意迎面扑来,树发得很绿了,田里的甘蔗苗因为有从中江延伸出来的禾米大沟的水的灌溉,长势良好,绿茵茵的,两尺来高了。秧田里育的小秧可以栽了。
车越往上开,村庄田野越是绿意盎然。农人们开始栽插水稻了。江岸上的梯田里,有的男人在放了水的田里赶着牛犁,有的在耙,有的拿着锄子在做埂子,妇女们在秧田里拔秧。等田犁耙好,她们就要去插秧了。插下的是青青的苗儿,到秋天,收获的是一丘丘的金黄,到家的是一袋袋的富足。
快到中江了,看到沟里流水潺潺,插好秧的田越来越多。我在心里想:这样好的水利条件,立夏节前后,肯定能关秧门了。
到了麻拐旦大桥,司机停了车,说他要从这里过江到江东办事。我付了车费,下了车,走了公把里的路,就来到了中江街上。
中江街我来过两次。第一次是姑妈去世时,我到这里来参加她的丧礼,把姑妈送到江东的墓地安葬好,我才返回朵美。第二次是我们的校长陈松林结婚时做客来过中江街,至今也有十来年了。
吃过晚饭,我和县老科协和几个乡镇的老科协的老师去参观龙开口电站。大家分乘三辆小车,从中江大桥过江到江东,再往上行,沿途看到大路两旁一幢幢一排排的住房依山而建,环境很美。我们来到观景台,腑瞰大坝,看到江水归拢咆啸着翻滚着从闸门里往坝下涌。那雄伟的大坝东西两端已浇筑好了,中间部分工人们正在加紧浇筑。装载着混泥土的桶罐在横跨两岸上空的粗实的索道上从东岸送到坝上,卸料后又转回东岸。虽时已傍晚,整个大坝工地机器轰鸣,人来车往,一派繁忙的建设景象。西岸上的两幅巨大的标语映入眼帘:绿色能源,水能兴邦;能源于水,有容乃大。字字珠玑,言简意赅。今年底大坝要下闸蓄水,一号机组要发电。我们期待着那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观,也期待着那坝底厂房的水轮机发出强大的电力,把电输送到城市乡村,为各项建设和人民生活注入源源不断的能源。
当晚我们就在中江街的龙开口饭店里歇宿。
4月25日一早起来,在店里吃过早点,参加县老科协会议的人就到中江中学、老街小学、金和小学去了解中小学生营养餐实施情况。我们到厨房去看了看,很干净,各种炊具餐具摆放有序。学校教学秩序井然,环境整洁。
早上,我们还去参观了龙开口电站职工的生活区、办公区和金沙江鱼类增殖站,里面小桥流水,花红柳绿,奇石异树,甬道蜿蜒,景致极好。电站的两位工作人员全程陪同参观。到了鱼类增殖场,我们了解了金沙江珍稀鱼类的各道繁育及放流过程。今后大坝下闸蓄水,将使坝上坝下的鱼类种群交替繁衍,增加库区鱼类产量,造福人民。
随后,我们又去邻近的金和村参观一户农家在科技人员的指导下培育成功的“红提”葡萄。那葡萄园大约占地两亩,绿色的蔓一排一排的,非常整齐地站立在田里。葡萄已结果,主人已给它们套袋壮果,不久就可上市销售。计初步估算,经济效益蛮可观的。从前龙开口人吃葡萄靠外面运进来,现在能吃到自己土地上产的葡萄了,我也为这一创举而感到振奋。从无到有,这就是进步,这就是开在金沙江畔的科技之花。
这天的中午饭是在龙水山庄吃的。从山庄往下一千米左右就是漾弓江的入江口,金中公路从那高高的山上蜿蜒曲折下来,也在这里和到龙开口的公路交汇。下午的会也就在这里开。会议开得很成功,领导谈谋划,医生谈保健,农技员谈种植,教师谈教育,大家心情舒畅,学到了好经验,看到了科技成果。第二天一早起来,洗过脸,下来到车站乘车,回到了朵美。
中江之行,我既参加了老科协的会议,学到了很多东西,结识了许多新朋友,也饱览了中江的暮春景色。那一片绿意盎然的江岸;那个古老的焕发出勃勃生机的街子;那座雄伟的大坝;那几座连接东西两岸的大桥;那个绿色的葡萄园,那户勤劳的走在科技致富路上的农户······都在我的心里流下了深刻的烙印,使我不能忘记。
藏在深山中的中江,像一位沉睡的妙龄少女,在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声中被惊醒,她开始梳妆,开始打扮,开始以她惊人的美丽展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