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寅坝,那些怒放的金刚菊
作者: 发布时间:2011-12-29 18:39:13 点击率:68
姜寅坝,那些怒放的金刚菊
○杨宝贵
在我的家乡姜寅坝,有一种野生灌木,叶子酷似菊叶,花朵像向日葵花,由于生存能力极强,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金刚菊。与菊花和向日葵不同,金刚菊株杆较高,如果水肥充足,往往能长到3米多。金刚菊喜欢在田埂、地头、路边、沟边或半山坡生长。金刚菊毋须人工栽培,只要有阳光、风或水分,它的种子吹到哪里,就能在哪里生根发芽。根、茎也是金刚菊的主要繁殖途径,土里的根只要窜到哪里,就能在哪里破土生长,如果把茎砍成几段,丢在有湿度的泥土上,它也能迅速成活。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姜寅坝还是一个灌木丛生、沼泽遍野的瘴气之地。传说三国时期,诸葛亮率大军南征路过姜寅坝时,曾被漫天弥漫的瘴气阻挡,许多军士因中瘴气之毒而魂落姜寅,止住了蜀军继续北上的步伐。记得小时候,我们一群小伙伴还披荆斩棘,穿越满山坡的金刚菊林和仙人掌林,爬上铁桩坡山顶去找寻诸葛亮的栓马桩呢!据父辈讲,解放前,姜寅坝是没有金刚菊这种植物的,金刚菊是一种外来物种。新中国成立后,一位姓杨的农技员不知从哪里引进了六根金刚菊茎作为有机绿肥来试验种植。
六根金刚菊落户姜寅坝后,在热河谷气候的呵护下以风的速度成活,生长速度完全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一年之后,六根金刚菊就已长成郁郁葱葱的六大丛,每丛都有十多根分枝,远远望去,仿佛一片小森林。到了冬天,金刚菊开始开花,那金黄色的花朵吸引了无数人前来观看。一些好奇的人还砍了几根,兴高采烈地拿到自家田边种植,没几年,田边地头就长满了金刚菊。在那个缺少化肥的年代,金刚菊成了生产大队种植粮食的主要肥料。
八十年代末,我记事的时候,已经随处可见金刚菊的身影了。记得上小学时,我们每天都要穿行在被金刚菊夹道欢迎的田间小路上,那种场景的美,不亚于今天高清电影里风光的美。那时,由于物质匮乏,在姜寅坝买不到羽毛球,我们便把金刚菊花朵当做羽毛球,用木板、书本来拍着玩。因为花朵脆弱,拍两三下就得更换另一朵金刚菊花,因此我们在玩“金刚菊羽毛球”的时候,就只得去采摘许许多多的金刚菊花,像小山似地堆放在操场边上,以作备用。一些爱美的女生也很喜欢金刚菊花,她们常常用针线把一朵朵金色的金刚菊花串成一个个美丽的花环戴在头上,扮作漂亮的小公主。
随着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和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政策的实施,如今乡亲们已经不再上山砍柴了,那些渐渐退出绿肥行列的金刚菊便取代了活立木柴薪,成为乡亲们用作沼气池储料和烧火做饭的燃料。每当农闲时节,一些习惯烧柴的勤劳人家便赶着牛车、马车,或人背马驮,到田边地头、半山坡砍割金刚菊,然后运回家整齐的码放在院墙边。这个冬天,乡亲们便会在金刚菊柴的熊熊燃烧下温暖如春。
这几年,整个姜寅坝已成为金刚菊的海洋,成了金刚菊花的世界。金刚菊在扮靓姜寅坝的同时,也像入侵者一样,在疯狂的霸占着姜寅坝的肥沃土地,与农作物争抢着稀有的水资源和光资源。
当美丽成灾,金刚菊成为让人欢喜让人忧的物种时,乡亲们便开始绞尽脑汁消灭它了。镰刀砍、锄头挖、喷农药、放火烧等方式是乡亲们消灭金刚菊的常用手段。然而,到第二年雨季,泥土里依然会冒出一棵棵生机勃勃的金刚菊幼苗,若人们一旦忽视它,一两年后,这些小幼苗又会长成一片郁郁葱葱的金刚菊林。
这些年,因为工作的缘故,我曾东西南北跑了许多地方,从来没有在他乡见过金刚菊,哪怕是一棵一丛。在我所见过的植物当中,也没见过有金刚菊生命力如此强的植物。因此,我常常会被金刚菊那“在夹缝中成长更坚韧不拨”的精神所感动。特别是冬天,当霜寒大地的时候,唯有金刚菊依然迎着刺骨的寒风绽放,那怒放的花朵,给万物萧条的姜寅坝平添了许多生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