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因缘——写在《鹤庆新闻通讯》出刊800期之际
作者:李镜泷 发布时间:2012-12-30 12:25:40 点击率:36
首先想到的标题是:八千里路云和月。
按原来的出报习惯,每一期《鹤庆新闻通讯》的出刊,都得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到下关天龙印务有限公司做排版、录入、校对等工作。从去年开始,由于单位增加了办公设备,并集体学习了排版、录入等技术性较强的业务,往返下关必须进行的相关工作因此免了。只是大略估计,每一期《鹤庆新闻通讯》的出刊,鹤庆通讯社的各位同仁到下关累计行经的路程已是“八千里路云和月”的两倍以上。
因为文字因缘,我与鹤庆通讯社的各位同仁聚在了一起。因为文字因缘,我们对文字的关切甚于文字对我们的关切。
还记得当初在鹤庆一中读书时,仅仅因为对书法的爱好,仅仅因为写出的字还算规矩、认真,就被班主任推举为《鹤中青年》黑板报编辑,就此做了7年(初中补习了一年)的《鹤中青年》编辑。说是编辑,其实一开始只是写写粉笔字,后来,由于负责《鹤中青年》板报的老师信任,安排板报每一期稿件的上墙就成了我的任务。 初高中时,除了到学校图书馆借书、看书,对文字的关心,就是对《鹤中青年》的阅读了。每一期板报的出刊,课间休息,往往会有许多的师生站在板报前悉心阅读。
而当初,同是作为《鹤中青年》的编辑,作为负责《鹤中青年》的施炳芳老师手下的得力干将,赵根虎、洪峰和我又一次在《鹤庆新闻通讯》聚首了。这,同样是因为文字的因缘。
掐指算算,虽然只是一份小小的县级纸质媒体,调来通讯社以后,我参与采访、编辑的《鹤庆新闻通讯》也该有200多期了。人世间,很多的事情都在阴差阳错中。大学毕业时想过,要是能到鹤庆报社当个记者就好了。可是命运偏偏让我当了一名中学教师。教鞭一执就是9年,9年后,我成为了一名记者兼编辑。来到新的工作岗位,一切都得从头开始,好在因为对文字的喜好,很快便适应了新的工作。曾经以写诗作为每一天日志,但习惯了提笔写字,如果非要在电脑上打字,反而没了灵感。经过在新的工作岗位上磨炼,现在再提笔反而没了灵感,必须是面对电脑,听着雨点般敲打的键盘声,灵感才会光临。而就在如此忙碌的工作之余,到新的工作岗位写下的一些文字,在文友的撮合下,居然成书,集成《烈石穿空》。
因为文字,我认识了许多因文字而结缘的新朋友,如刘庆云、田遇春、王金灿、段明辉、章天柱、段天禄、张乃光等诸位兄长和老师。因为文字,我的生活发生着不大不小的改变。我在县城的居住地,从当初的“菩提精舍”搬到了兰庭小区。在几位朋友的帮助下,我的“文字集结号”(足足有满满的两手推车的书)绕过半个县城,风风光光地进驻兰庭7幢2单元102室。我想到了父亲,而父亲也恰好在几天前入梦。父亲也是喜爱文学的。其实,我比不上他对文学的痴迷。我写下的文字,只是一些闲时碎语、酒后废话。大学毕业那年,我电话告诉他,来接我时把手推车推来客运站。他完全想不到,他的儿子在学校里节衣缩食,买到的书居然有一手推车。我的“文字集结号”就这样不断增加重量,从大学宿舍回到老家,从老家搬到教书时的宿舍,再到县城移动了两个地方。
是文字见证着我的幼稚和苍老,是文字记录下我的点滴思绪。因为文字的因缘,我的生活与所从事的事业紧密相连。
800期的《鹤庆新闻通讯》,这是一个多么吉利的数字啊。它从当初的《鹤庆报》、《大理日报鹤庆版》,成为了今天的《鹤庆新闻通讯》,16年的时光,锻造着一批又一批的文字工作者。800期的文字,记载着一个边远县城不断发展进步的历程和身影,也记录下了该地发生着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因为文字,我们有幸聚首。因为文字,我们的人生能够承受种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因此,我把祝福送给每一位与文字结缘的朋友,我把最真的祝福送给《鹤庆新闻通讯》,送给鹤庆美好幸福的明天!
按原来的出报习惯,每一期《鹤庆新闻通讯》的出刊,都得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到下关天龙印务有限公司做排版、录入、校对等工作。从去年开始,由于单位增加了办公设备,并集体学习了排版、录入等技术性较强的业务,往返下关必须进行的相关工作因此免了。只是大略估计,每一期《鹤庆新闻通讯》的出刊,鹤庆通讯社的各位同仁到下关累计行经的路程已是“八千里路云和月”的两倍以上。
因为文字因缘,我与鹤庆通讯社的各位同仁聚在了一起。因为文字因缘,我们对文字的关切甚于文字对我们的关切。
还记得当初在鹤庆一中读书时,仅仅因为对书法的爱好,仅仅因为写出的字还算规矩、认真,就被班主任推举为《鹤中青年》黑板报编辑,就此做了7年(初中补习了一年)的《鹤中青年》编辑。说是编辑,其实一开始只是写写粉笔字,后来,由于负责《鹤中青年》板报的老师信任,安排板报每一期稿件的上墙就成了我的任务。 初高中时,除了到学校图书馆借书、看书,对文字的关心,就是对《鹤中青年》的阅读了。每一期板报的出刊,课间休息,往往会有许多的师生站在板报前悉心阅读。
而当初,同是作为《鹤中青年》的编辑,作为负责《鹤中青年》的施炳芳老师手下的得力干将,赵根虎、洪峰和我又一次在《鹤庆新闻通讯》聚首了。这,同样是因为文字的因缘。
掐指算算,虽然只是一份小小的县级纸质媒体,调来通讯社以后,我参与采访、编辑的《鹤庆新闻通讯》也该有200多期了。人世间,很多的事情都在阴差阳错中。大学毕业时想过,要是能到鹤庆报社当个记者就好了。可是命运偏偏让我当了一名中学教师。教鞭一执就是9年,9年后,我成为了一名记者兼编辑。来到新的工作岗位,一切都得从头开始,好在因为对文字的喜好,很快便适应了新的工作。曾经以写诗作为每一天日志,但习惯了提笔写字,如果非要在电脑上打字,反而没了灵感。经过在新的工作岗位上磨炼,现在再提笔反而没了灵感,必须是面对电脑,听着雨点般敲打的键盘声,灵感才会光临。而就在如此忙碌的工作之余,到新的工作岗位写下的一些文字,在文友的撮合下,居然成书,集成《烈石穿空》。
因为文字,我认识了许多因文字而结缘的新朋友,如刘庆云、田遇春、王金灿、段明辉、章天柱、段天禄、张乃光等诸位兄长和老师。因为文字,我的生活发生着不大不小的改变。我在县城的居住地,从当初的“菩提精舍”搬到了兰庭小区。在几位朋友的帮助下,我的“文字集结号”(足足有满满的两手推车的书)绕过半个县城,风风光光地进驻兰庭7幢2单元102室。我想到了父亲,而父亲也恰好在几天前入梦。父亲也是喜爱文学的。其实,我比不上他对文学的痴迷。我写下的文字,只是一些闲时碎语、酒后废话。大学毕业那年,我电话告诉他,来接我时把手推车推来客运站。他完全想不到,他的儿子在学校里节衣缩食,买到的书居然有一手推车。我的“文字集结号”就这样不断增加重量,从大学宿舍回到老家,从老家搬到教书时的宿舍,再到县城移动了两个地方。
是文字见证着我的幼稚和苍老,是文字记录下我的点滴思绪。因为文字的因缘,我的生活与所从事的事业紧密相连。
800期的《鹤庆新闻通讯》,这是一个多么吉利的数字啊。它从当初的《鹤庆报》、《大理日报鹤庆版》,成为了今天的《鹤庆新闻通讯》,16年的时光,锻造着一批又一批的文字工作者。800期的文字,记载着一个边远县城不断发展进步的历程和身影,也记录下了该地发生着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因为文字,我们有幸聚首。因为文字,我们的人生能够承受种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因此,我把祝福送给每一位与文字结缘的朋友,我把最真的祝福送给《鹤庆新闻通讯》,送给鹤庆美好幸福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