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践行普发兴精神先进事迹材料
作者: 发布时间:2011-10-26 19:49:57 点击率:96
学习践行普发兴精神先进事迹材料
——六合彝族乡麦地村党支部书记杨福禧
在鹤庆县六合彝族乡,有一名村党支部书记用实际行动学习实践普发兴20年如一日,脚踏实地,勤奋工作公而忘么私,服务百姓,带领全体村民艰苦奋斗,把一个“空壳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积劳成疾病逝于任上,用自己的生命书写了新时期新农村建设带头人的风采的感人事迹。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用实际行动学习实践普发兴立足本职、永葆先进的爱岗敬业精神,心系群众、一心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廉洁从政、秉公办事的无私无畏精神,他就是杨福禧。
“旱魔无情党有情”,这是鹤庆县六合彝族乡麦地村民贴心的感受。2010年,麦地村同全省一样遭遇百年不遇的旱灾,人畜饮水受到严重影响,危难时刻,村党支部书记杨福禧心怀村民、情系群众,坚持战斗在抗旱救灾第一线,在金沙江畔率先打响了抗旱救灾的攻坚战。
认清形势 提早谋划
麦地村山高坡陡,是鹤庆县六合彝族乡的一个贫特困山村,属苗、白、彝等多民族聚居区,水源缺乏一直是制约该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颈瓶”。全村有6个自然村,110户428人,面对百年不遇的旱灾,人畜饮水更加困难。
多年来,经过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扶持,全村人畜饮水得到很大改善,但是去年入秋以来全省气候异常,降水持续偏少,气温持续偏高的严峻形势,导致水利基础设施落后的麦地村蓄水严重不足,2009年全村人畜饮水的蓄水量户均不到10立方。杨福禧及时把“抗大旱、保民生、抓春耕、促发展”作为村“两委”工作的重中之重,成立了村抗旱救灾领导小组,并亲自任组长,多次组织召开村“两委”会议,分析研究抗旱措施,全力做好抗旱工作,并且向全村党员干部和群众作出郑重承诺:“有村支部在,大旱也不怕,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杨福禧想尽千方百计,也决不会让麦地村的人畜渴水。”
随着旱情的持续加剧,水源不断枯竭,在缺乏抗旱经费保障的情况下,作为支部书记的杨福禧不等不靠,率领村“两委”班子克服困难,一方面全面做好全村水源和蓄水情况的摸底调查和上报工作,另一方面积极购买抽水和运水等抗旱工具,并组织全村协调好人蓄饮水工作。调查得知上岩脚自然村的蓄水量户均不足4立方,而且没有自然水源,上岩脚自然村的旱情更加牵动着杨福禧的心。
情系灾民 积极应对
日益严重的旱情使上岩脚自然村的人畜饮水出现了困难。2月1日,他跑村串寨,深入农户,亲自调查蓄水量,了解旱情,没有放过一件水窖,没有漏掉一个水塘,面对严重旱情,他心情异常沉重:过年啦,农户都缺水怎么办?为了让上岩脚自然村15户68人、21头大牲畜、486只黑山羊和85头生猪能喝上安全、放心的清水,他与妻子商量后,决定将家里的积蓄先垫上,走20多公里路到松桂街,投资4000多元将自己的农用拖拉机改装成一个容量达3立方的运水车。
2月13日是大年初一,天刚吐出鱼肚白,全村人还在过大年的梦乡之中酣睡时,他不顾自己的劳累又将昨晚装满的一车水送往5公里外的上岩脚,在上岩脚自然村群众的爆竹声中送来了第一车水,让全村老少沉浸在享不尽的祥和与幸福之中,当熊万甲、熊德应、罗有银等早起的8家农户,在年关岁首接到杨福禧亲自为他们送来的洁净水时,激动得热泪盈眶。
就这样,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他一天也顾不上休息,源源不断地将饮用水挨家挨户运送给上岩脚群众。由于路途遥远,分水任务繁重,水箱注水时间需要6小时左右,从家里到上岩脚村的车程约40分钟,送一趟水,往返的时间至少要花14个小时。虽然每天天不亮就出发,但返回到家时,已经是晚上十二点了。他每天都顾不上按时吃饭和休息,饿了就在车上喝点冷水吃点干粮。由于这样日复一日的驾着水车,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往返奔波,把他累得疲惫不堪,但面对如此繁重的工作量,他从来没有叫过一声苦,春节后到现在,他一直坚持送水给旱区群众。
在“六合之水天上来”、水贵如油的麦地村上岩脚自然村,即使在正常年份,降雨偏少,水贵如油,群众生产用水严重不足,只能把洗脸水洗脚水留下喂牲畜,遭受百年不遇的干旱,更是雪上加霜。面对严峻的旱情,作为村党支部书记的他“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危急之时,他首先将自家水窖里的水无偿捐献出来,解决其他人的燃眉之急,同时发动群众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户与户互帮互助,相互调剂水资源,齐心协力同旱魔作斗争。
上岩脚自然村的15户68人,居住在山高坡陡、交通不便的石岩上,公路坡陡、弯急,破烂不堪,车辆无法通行,给运水带来重重困难。他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带领全村男女老少,起早贪黑,投工投劳,把陡坡、急弯,降平、拓宽,打通了上岩脚村抗旱救灾的生命通道,为打赢抗旱救灾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党心聚民心 打赢攻艰战
冬去春来,转而进入盛夏时节,地处干热河谷区的麦地村,已赤日炎炎似火烧。杨福禧看在眼里,急在心头,连日的劳累,使他病倒了,他太需要休息了,但干旱仍在继续,灾情并未解除,旱魔使他更加煎熬。还有村 “两委”换届、千村扶贫工作、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学校建设等一系列工作需要他去做,他哪能躺下休息呢?
旱情一日不除,抗旱一日不止。为了使抗旱和其他工作做到统筹兼顾,杨福禧要求村“两委”提高对抗旱工作艰巨性的认识,决心打一场抗旱救灾攻坚战,他为了不影响村里的正常工作,决定自己先出资请了一名小工和一名手扶拖拉机驾驶员替代他去送水,还出资1000多元从下关购买了两个水泵,为群众购买了容量25公斤的塑料桶80只和300米塑料管,做好了持久抗旱的一切应急准备工作。上岩脚村民不无激动地说:“杨书记一直挂念着我们,关心着每一户村民,给我们吃上清水,从过年到现在吃的都是清水,这是生命之水呀!我们舍不得浪费一滴,我们一定听杨书记的安排,搞好生产、过好日子。”
村民们为了减轻杨书记的工作压力,都纷纷投入到抗旱救灾之中,在麦地村形成了自觉服从组织协调,礼让用水,珍惜水源,使珍贵的生命之水得到合理循环利用的文明风尚。不仅如此,他还号召麦地村民团结协作,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在麦地村供水有余的情况下,主动用改装成的运水车支援本乡五星、河东等其他村抗旱送水。
杨福禧只是鹤庆县贫困山区的一名普通农村党支部书记,他为人平和,办事干炼,关注民生,在鹤庆县六合彝乡麦地村唱响了一曲党心聚民心,众志成城斗旱魔的战歌,用实际行动学习践行普发兴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