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撑起我县农村经济“半壁河山”
作者: 发布时间:2012-12-24 20:59:34 点击率:20
畜牧业撑起我县农村经济“半壁河山”
我县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首要目标,把提高畜牧业产业化水平、提升产业科技含量,全面落实各项科技措施为抓手,积极引导和组织生产,维护和推进了畜牧产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1978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农业占65.12%,畜牧业占18.36%,林业占8.69%,渔业占0.25%,副业占7.57%。2011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农业占38.41%,畜牧业占52.09%,林业占3.75%,渔业占2.47%,农牧渔服务业占3.28%。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比1978年提高了33.73个百分点。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撑起“半壁河山”,畜牧业产值大幅度提高。肉奶蛋产量稳步增加,统计资料显示,2011年全县肉类总产量达到46506吨,比1980年增加45331吨,年均递增12.60%,人均占有肉类169.7公斤,比1980年提高155.8公斤;2011年禽蛋产量2703吨,比1985年增加2165吨,年均递增10.30%;2011年奶类产量6625吨,比1990年增加6529吨,年均递增22.34%。
发展规模养殖和推行标准化生产是我县商品猪基地建设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经验,规模养殖成为商品猪生产的主力军,从1993年实施云南省商品猪基地县建设以来,我县切实加强领导,增加资金投入,完善扶持措施,强化基础建设,大力推广普及科学养猪技术,积极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使商品猪基地持续快速发展,生猪产业成为我县畜牧支柱产业中的顶梁柱,跻身全国生猪调出大县行列。近年来,我县的商品猪基地建设紧紧围绕提高科技含量这个中心,把科技推广作为关键措施来抓,不断创新,赋予其新的内容。从深入普及养猪“八改”技术开始,逐步转移到以提高母猪生产力为重点,进而发展到标准化生猪生产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养猪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商品猪生产发展。
奶牛业是我县“十五”期间新兴的产业,起步晚,但发展较快。2004年州人民政府将我县列为大理州新的奶源基地县,与新希望蝶泉乳业、云南欧亚乳业、云南皇氏来思尔乳业等企业签订了加快乳业基地建设发展协议书,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乳业基地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扶持奶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充分调动农民饲养奶牛的积极性,畜牧部门在冻精改良、农田种草、饲料青贮、牛舍改造、疫病防治、科技培训等方面多轮驱动,使我县奶牛养殖业得到快速发展。
高原特色畜牧业在我县有了新发展,昔日“耕牛”变成“奶牛”。2006年,州政府将我县松桂镇松桂村列为奶水牛开发示范村,启动了奶水牛开发工作,在国家和省、州的支持下实施了奶水牛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和奶水牛良种补贴项目,经过4年多的精心打造,我县奶水牛开发取得显著成效。2011年奶水牛存栏2813头,其中能繁挤奶水牛1745头。挤奶水牛日平均产奶量5至7公斤,农户饲养一头奶水牛一年可实现纯收入4000元以上。2007年1月与云南皇氏来思尔乳业建立了“公司+协会+农户”的合作模式,形成了稳定的生产基地和产业链,促进了奶水牛的产业化发展。 (寸春蕾 杨和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