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服务队扛起先锋旗
作者: 发布时间:2013-08-12 17:19:01 点击率:39
谁说女子不如男?女子也能撑起半边天。在云南省弥渡县苴力镇苴力村委会就活跃着这样一群帼国妇女,她们主动扛起了为民服务的先锋旗帜,用双手撑起了和谐家园建设的“一片天”。
云南省弥渡县苴力小村是苴力镇苴力村委会下辖的一个自然村,现有居民122户,484人,由于与苴力集镇接壤,越来越多的男劳动力外出务工或经商,生活水平较以往有大幅度提升,同时也造成了多数家庭均为妇女留守照顾老人孩子、负责生产种植的局面。在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在镇村两级党组织的帮助指导下,小村党支部率先组织成立了女子“调解队、关爱队、服务队、文艺队”四支队伍,开创了小村平安家庭创建和建立服务型党组织的特色路。
服务队,扛起为民服务“先锋旗”
如此之大的村庄,仅靠留守老人、妇女、儿童,能有干净和谐的环境,凭什么呢?村党支部书记白秀芹一语道破:“凭的就是我们村的女子家政服务队。”小村女子家政服务队是义务为群众服务,他们把关心群众生产生活,关心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关心特殊群体作为活动宗旨的一支队伍。农忙时,家政服务队就为劳动力缺乏的家庭提供抢种抢收服务,村里办红白事时,她们就出人出力给予帮助。2011年5月15日,村民段汝芬嫁女儿,正值农忙,全体队员放下家中栽种的活,赶去帮忙,为段汝芬解决人手不够的实际困难。老人石忠珍因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家中四十余岁的独子至今未婚,劳动力缺乏,生活困难,每年的大春生产期间,队员们都积极为老人一家完成栽插、收割等农务。
由于小村外出务工、经商人员日益增多,学生的家庭教育成了一个大问题,对此,家政服务队于2011年初组建了小村“思路社团”假期辅导班,有19名在读大学生在寒暑假期间也主动加入了社团,以小村会议室为活动阵地,积极发挥各自专长,对小村从小学到高中各个学龄段的学生进行辅导,为外出人员解决孩子教育的后顾之忧。两年来,小村女子家政服务队帮助过的村民都记在心里,他们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回报着她们,加入她们的队伍,帮助更多的相邻,整个村子呈现出一种互帮互助的和谐氛围,在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中发挥积极作用。
调解队,撑起和谐家园“一片天”
俗话说 “好不过牙齿和嘴唇,它们也会有相互磕碰的时候”,无论哪个家庭,还是左邻右舍总难免会产生矛盾和摩擦,苴力小村也不例外。有了纠纷,苴力小村女子调解队就有着自己的一套办法,经常到家里聊聊家常,设身处地地为对方考虑考虑;有什么事都召集大家一起商量,有时为化解干戈还悄无声息地贴上点钱物,请纠纷双方在一起沟通沟通,时间久了,心里的疙瘩也就解了。正是因为有了女子调解队对村里家庭和邻里纠纷矛盾的及时有效调解,苴力小村里形成了“小事不出村组,大事不出村委会”的良好局面。
2010年11月,自怀英老人找到女子调解队,请求调解母子纠纷。儿子赵贵荣今年32岁至今未婚,现与母亲同住,因长期意见不合一直有争吵,老人认为已经无法同儿子一起生活了。经调解,两人同意分开生活,各自的承包地块由个人自行耕种,调解队考虑到自怀英户家庭成员较少,怕他们缺少照应,要求儿子尽到孝道,对母亲的生产生活要随时提供帮助,等母亲满60岁后,田地全由他耕种,并负责母亲的老年的赡养送终。2004年小村村民刘光兴与杨仕修因墓地纠纷一直未得到解决,两家人经常为此事争执。女子调解队成立以后,多次上门做杨仕修的思想工作,通过调解,杨仕修答应无偿为刘光兴长子提供左右宽三米,前后为六米,计十八平米的墓地;刘光兴也为自己平日的言行向杨仕修道歉。双方还是满意地接受了调处意见。
现在,无论是当地村民,还是外来经商人员遇到问题,都愿意找女子调解队进行处理。女子调解队的建立有力地促进了先进平安小村、文明和谐小村建设,实现了5年无邪教、无刑事案件、无群体性事件、无非正常上访、无吸毒、无斗殴、无离异、无不赡养老人等情况出现,起到了以家庭平安促村组和谐平安,以村组和谐平安促进了社会和谐平安。
关爱队,情洒山乡“暧民心”
该队以构建和谐队伍、促进和谐发展为目标,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群众,重视关爱困难群众、特殊群体的生活冷暖,特别是注重关爱孤寡、留守儿童、留守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把亲人的关怀和温暖送到困难群众的心坎上。
村里若有群众因病住院或手术,个人支付的医药费数额较大,家庭无法承受时,关爱队就会带头捐款,然后积极向有关部门、向社会争取救助资金,为病人减轻经济上的负担。在农忙季节时,关爱队就活跃在困难群众的农田中,帮助抢种抢收。同时,关爱队还将村民段汝芬、李金菊、尹玉田、孙志芬、李彦香等户作为重点关爱对象,由21名队员分工分组,定时到重点户家中帮助服务。
村民段汝芬早年瘫痪在床,还有个智残的孩子董新宏,今年已经15岁,生活不能自理,家中里里外外全靠女儿董仙菊一人打理。多年来一直得到小村党支部的关心和照顾,自女子特殊群体关爱服务队成立以来, 21名队员轮流帮忙照顾这个困难的家庭,先后4次,共计32人次到段汝芬家给孩子们送衣物、送粮食,到雨季期间还定期的请师傅帮忙修理房屋,让段汝芬一家生活得到了保障。每次谈起这些,段汝芬都会感动地说:“远亲不如近邻,关爱队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文艺队,唱响社会主义“新生活”
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小村群众的文化娱乐、精神生活的需求明显增强,出现了“求富、求知、求乐”这一综合性的特点。为此,小村按照“政府推动、以村为主、社会支持、多方参与”的思路,建立了由女党员带头的女子文艺队,队员多数都是村里具有一定威望和影响力的妇女,她们贴近群众,村民有什么家庭矛盾、邻里纠纷,都愿意找她们倾诉和调解。小村党支部制定了训练方案,当地各界文艺爱好者也纷纷献计献策,通过定期排练,小村女子文艺队从组织纪律、演出质量、演出内容等方面均获得了党委、政府以及父老乡亲的一致认可。多年来,文艺队不断创新方式,积极满足群众的各种需求。一是满足农民“求知”的需求。把传统民俗的文化活动与现代文化活动结合起来,把宣传教育活动和文化艺术活动、娱乐活动、体育活动、科技活动结合起来,将科学发展观、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计划生育知识和妇女权益、法律法规等内容,编进传统文艺形式中,自编自演节目,深受群众喜欢。在集镇建设中,因部分村民不满意补偿条件,致使工作停滞,严重影响了工程进度。小村干部通过与文艺队联系,组织了一次文艺演出,把此次工作的相关政策编进节目中,通过演出,使这一部分农民的思想豁然开朗,自觉配合集镇建设工作。二是满足农民“求乐”的需求。采取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活动方式,不断创新农村文化活动内容,使农民群众经常“有戏看、有书看、有电影看、有活动参与”,把他们从牌桌上、赌场里、低级庸俗的活动中拉出来。目前,女子文艺队有队员26人,其中女党员5人,编排节目40余个,演出活动250多场次。女子文艺队逐渐成为信息交流的“交换台”,民情收集的“前哨所”,农民自娱自乐的“俱乐部”。
女子服务队就是这样以“帼国不让须眉”的气概,“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奉献精神,造福着一方百姓,唱响了一曲“女子服务队扛起先锋旗”的动人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