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先争优推动双海村实现转型跨越式发展
作者: 发布时间:2011-08-30 08:11:35 点击率:105
创先争优推动双海村实现转型跨越式发展
——弥城镇双海村党总支先进典型材料
双海行政村地处城郊结合部,交通便利,下辖10个自然村,1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202人,居住着汉、彝、白等7个民族。全村国土总面积8.6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928.7亩,人均耕地仅有0.47亩。近年来,双海村“两委”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重点、发挥优势、创新举措,按照“党建领村、产业富村、科技强村、基础兴村、文化活村”的思路,以“农业产业化、就业灵活化、村貌城镇化、管理民主化、运作规范化”为目标,切实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着力打牢党建工作和经济工作的结合点,有力地推动了全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协调、快速发展。
抓实班子建设 增强队伍活力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是关键。长期以来,双海村“两委”坚持把加强自身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来抓。经常召开村“两委”会,集体学习党的理论、实用技术,研究分析工作;坚持开展民情恳谈会,进村入户走访群众,查找班子存在的问题,认真进行整改。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根据村情实际,以提高能力为重点,以深入学习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重要内容,通过集中辅导、专题报告、座谈讨论、个人自学等多种方式,拓宽教育渠道,分层次、分类型加强干部党性教育、科技宣传和政策学习辅导,切实统一干部思想,提高党性修养和政策水平。
经过努力,双海村“两委”服务群众的本领和能力得到提升,在村民中树立了良好的威信和形象。
加快产业培植 稳定发展基础
双海村农业生产主要以蔬菜为主,种植品种丰富,间、套作等生产技术比较成熟。以前,蔬菜生产是以农户自主生产的单一生产为目的,没有形成产业优势,以就地生产,就地供应为主,形成较为封闭的生产供应格局。
双海村“两委”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把蔬菜生产作为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来培植,双海抓住机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建设,双海列为弥渡县无公害蔬菜基地,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水利、交通条件,发展设施栽培,推广先进栽培技术和加强生产流通体系建设。在蔬菜生产指导思想上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从过去自给生产转变到既要保障城市供应,又要增加农民收入上来;二是从过去只面对本地市场转变到参与大市场、大流通上来;三是从过去重生产轻流通转变到生产和流通并重上来。成立蔬菜产业协会,全村建成无公害蔬菜基地2500亩,达全村总耕地面积的86.2%,在蔬菜产业基地安装频振式电子物理杀虫灯,完善沟、路、渠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并不断加大对实用新技术、优质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应用,提高群众的科学栽培技术和现代农业意识。加强农业技术培训,多次请质检技术人员和农业管理技术人员到村内讲课,实施“科学化种植、规模化生产、品牌化营销、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形成了“多品种搭配、早中晚栽培、不同季节时段均有蔬菜批量上市”的蔬菜产业发展格局。加强蔬菜农药残留检测,指导菜农按照无公害蔬菜操作规程生产,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全面提升蔬菜的无公害生产水平,实现蔬菜产品的高品质、高效益,全村蔬菜无公害检测合格率达95%,提高了蔬菜的产出率、商品率和经济效益,进一步把蔬菜产业做优、做大、做强,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巩固提升养殖业,积极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协调,帮助饲养奶牛户解决资金周围困难问题,奶牛产业初具规模,全村现有奶牛600多头,每年销售鲜奶1600多吨,全年产值250多万元;发展养猪大户5户(每户饲养100-300头),全村每年出栏生猪4500多头,年产值450多万元。全村农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年人均纯收入已达3938元。
坚持解放思想 创新发展理念
随着弥渡县城的南拓北扩,双海的部分农民的耕地也被征为城市建设用地,失地农民逐年增加。部分失地农民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在当前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在就业、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等方面又享受不到有关政策,导致失地农民问题越来越突出,已影响到城乡社会稳定和农村经济发展。如何从纯农民走进城镇,快速转变角色,谋求发展新路,走出自己的新的致富之路,成了双海村“两委”一个新的课题。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双海村“两委”始终坚持教育干部,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引导各级干部敢想敢干,敢闯敢试,积极探索新的致富之路。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双海紧靠县城,紧靠农产品交易市场,“靠市吃市”成了双海人最初看到的一条发展经济的路子。“云南省滇西蔬菜批发市场”坐落于双海境内,弥渡县城城边,勤劳上进的双海人在卖菜、打工中逐步摸索出了一条蔬菜贩运之路,培养了一批蔬菜批发销售经纪人队伍,拓宽蔬菜销售渠道,每年售往省外上万吨无公害蔬菜,尤其要发挥好弥城作为全县“仓储物流中心”的优势,加大蔬菜保鲜、贮运、加工、包装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弥渡高山食品公司投入建产资金200多万元,进行蔬菜深加工,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从事经营蔬菜贩运的个体达50多户,年收入达500多万元, 并带动相关的交通运输、人力搬运及其他服务业的发展,拓宽群众就业渠道,带动相关就业400多人,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走出了一条新的致富之路。
加快农村建设 改善农村环境
双海本是新农村建设的先驱,早在2000年,双海杜营村群众就自发地开展了村容村貌整治,积极开展农村文明建设,探索农村民主管理、发展经济新路子,并取得了较好效果,全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2003年12月,辖区杜营村被云南省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村”。
在中央实施新农村建设工程后,双海村“两委”抓住机遇,争取到弥渡县第一批新农村试点村建设在辖区上海子村实施,在上级补助10万元的基础上,经过群众“一事一议”,通过筹款、捐款、投工投劳等方式,圆满完成村内610米村内主干道路水泥硬化、250米巷道硬化,实际投入工程建设22万元(投工投劳的人力投入不计算在内),在新农村建设中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导作用。随后,天桥营村完成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白墙工程,太平山、吴小营、舒家营3个自然村又在上级投入有限资金的情况下,通过群众的积极参与,圆满地完成了新农村建设任务,特别是吴小营村的新农村建设工程,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表彰,成为了我县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典型,省、州领导多次亲临视察,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在众多新农村建设村的示范带动下,双海下海子群众自筹资金,主动捐款投劳,水泥硬化村内主干道227米、沙石铺路1500米,投入建设资金11万元。双海新村干部群众也积极行动起来,自筹资金、主动捐款投劳,自行开展新农村建设,目前工程正在实施当中,预计需投入资金150万元左右。现在,全村10个自然村共19个村民小组中,已有8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不同程度地实施了新农村建设,有效地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环境,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支持项目建设 夯实发展基础
双海原来虽然地处城郊,城市的边缘,但属纯农村,双海人唯一能从城中获取的就是把生产出的蔬菜挑到市场上卖,从而提高土地的生产效益。随着祥临公路及弥渡连接线的建设和城市的拓展,给双海村延线村组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但部分群众担心失地后的生活问题,给城市拓展的征地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阻力。“两委”按照上级党委、政府的安排部署,详细向群众解说国家的相关政策和城市拓展给双海带来的发展机遇,努力争取全村群众的支持理解和积极配合。
通过镇村两级干部的艰辛努力,完成祥临国家高速公路建设用地征地513.668亩,祥临高速公路弃土场临时用地征用90.798亩,弥城二中扩建新征地115亩,城区毗江路北延线建设用地征地5.016亩,行政单位办公区建设用地征地6.02亩,“美晨”四星级酒店建设用地征地23.56亩,弥城城北加油站征地8亩等多项重点工作。建设3个乡村超市,给群众带来极大方便,刘家营村投入近百万元资金建商铺,招商引资,在壮大集体经济上下工夫,给失地群众谋生活保障。通过各项重点工作的有力推进,双海的区位优势逐步得到体现,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发展后劲得到增强。
规范资产管理 维护基层稳定
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一直是基层管理的重要事项和农村稳定的重要保障。双海村“两委”严格执行财经管理制度,严格控制资金使用的审批、报销手续,认真执行财务公开制度,做到收支清楚,手续完备,严把项目工程招投标、集体资产处置和村内重大事项、重大建设村民“一事一议”关,从源头上杜绝了集体资金管理中违法违纪的现象发生。大力发扬基层民主,发挥群众和基层组织“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作用,尊重群众在农村管理中的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的权利,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村务管理、建设家乡的积极性,让群众明白、干部清白,几年来没有发生过村组财务管理问题,有力地维护了农村基层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