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格和尊严守护精神的家园 用忠诚和责任诠释生命的真谛
作者:邹子卿 发布时间:2011-09-05 08:43:59 点击率:81
以人格和尊严守护精神的家园
用忠诚和责任诠释生命的真谛
弥渡县委书记 邹子卿
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学习了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他那恪守信念,清正廉洁,一心为民的博大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他走了,像一个操劳一生的老农,走了……身旁留下一顶草帽,一把砍刀,一支烟斗;身后留下风烛残年的老伴、朴实而平凡的儿孙、一个依然需要刨土取食的家……”,他用毕生精力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以忠诚诠释了生命的真谛,用崇高铸就了人生的伟岸。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所有为官者都受到了教育和启示。作为党的领导干部,我们要以杨善洲同志为榜样在以下四个方面完善提高自己,努力做到铭记使命、牢记宗旨、倾心为民。
坚定信念,牢记宗旨。共产党人终身只有一个信念,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党的领导干部只有一个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我们才能经受住政治的考验、事业的考验、名利的考验、生活的考验,坦然面对是与非、苦与乐、得与失,为践行宗旨做到衣带渐宽终不悔。当前我们面临加快发展的诸多有利机遇,同时也存在巨大的挑战,要走的路很长,在这过程中,势必会有很多的干扰和诱惑,如果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会迷失方向甚至误入歧途。因此,我们只有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忠诚于党的事业,让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心灵深处牢牢扎根,才会干扰面前不分神、诱惑面前不变质。
牢记责任,锤炼作风。“居庙堂之高而忧其民”这是古代为官者的忧民情怀。“利为民谋、权为民用、情为民系”这是党中央对干部的要求,同时也是共产党员应该具备的情怀,杨善洲、普发兴、沈浩等我们党的优秀干部为我们树立了榜样,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爱民者,人恒爱之”、“群众在我们心中的分量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中的分量就有多重”的真义。为民解忧、为民帮困的责任重于泰山,把造福群众始终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群众才会认同并支持我们。反之,如果我们忘记责任、忘记人民,就会被群众反对和抛弃。因此,干部要努力增强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意识,大力锤炼工作作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变“上访”为“下访”,深入基层求教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使各项政策措施更符合基层实际和群众意愿。在落实工作中做到爱岗敬业、用心做事,少用声音指挥,多用身影和行动去带领,用脚印和实效抓好各项工作落实,用好的作风推动工作、凝聚人心、汇集力量、共谋发展。特别在面对重大事件发生和各种急难险重任务时,更要勇挑重担、不畏艰辛、冲锋在前、不怕牺牲,为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甘于奉献。
严格自律,修身立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历代评判君子美德的重要准则,就今天来看,德依然是评价领导干部的首要标准。“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修身立德永远是执政为民的第一要求,这就要求领导干部不仅要有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还要有无私奉献的高尚境界和优秀品德。要自觉加强党性修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做到“公生明,廉生威”,一身正气、一尘不染。在日常的工作、生活、学习中始终坚持“两个务必”,带头锤炼党性、带头勤俭节约,以开阔的胸襟、淡泊的心态正确对待荣辱得失,始终保持对党的忠诚和对事业的热爱。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勤俭朴素的作风抵制奢靡的诱惑,始终保持高尚品德、健康情趣和文明的生活方式。为营造崇尚节俭、朴素文明的社会风尚起到带头作用。
开拓创新,勇创一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作为新时期的领导干部,要以开拓创新、勇创一流的不懈精神,心无旁骛的执着,百折不挠的坚毅,奋发有为的干劲在思发展、谋发展上有新的思路、新的视野,在会发展、大发展上有新的举措、新的成效。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要勇于打破思想上的条条框框,破除前进道路上陈腐观念的障碍,具备开放包容的宽广胸襟、放眼世界的开阔视野,坚持用时代发展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创新精神提高和完善自己,带头在党的理论上和党的事业实践中开拓进取,大力弘扬“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锲而不舍、顽强拼搏的精神,通过苦干实干,一步一个脚印,把目标任务付诸实践、落到实处、求到实效。同时要敢于知难而进,敢于冲破不合时宜的规章制度的“禁区”、前人未曾涉足的“盲区”和矛盾错综复杂、令人望而生畏的“难区”,对定了的事、看准的工作绝不半途而废,以坚韧的毅力和夙兴夜寐、自强不息的执著精神,创造出一流的业绩。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们学习杨善洲同志,就要学习他 “无私、无我、无求、无畏”的精神,牢记责任和使命,以人格和尊严守护精神的家园,用忠诚和责任诠释生命的真谛,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开拓进取、创先争优,为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实现小康社会目标作出应有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