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渡县大力培养乡土人才 推进幸福乡村建设
作者: 发布时间:2014-01-21 20:26:50 点击率:93
弥渡县大力培养乡土人才 推进幸福乡村建设
近年来,弥渡县将乡土人才开发作为人才资源开发重点,采取整合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方式并送学下乡、加快培训基地建设等措施加快开发步伐,着力培养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科技推广型、经营管理型、能工巧匠型、生产开发型的农村乡土人才骨干队伍,全力打造发展新农村、文化新农村、和谐新农村。
分类别培养能人。举办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培训班,强化村(社区)干部的经营、管理水平,农村干部的执政能力不断提高,村级自我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村“两委”换届刚结束,该县就组织全县85个村委会984名村干部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培训,提高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该县一方面充分发挥县人力资源开发中心职能作用,按照“资金不散、渠道不乱、各司其责、各计其功”的要求,落实资金,整合资源,强化措施,切实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另一方面,办好职业学校(职教中心)和农民文化技术培训学校,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并组织非公经济人士赴浙江、苏州等发达地区考察学习,学习中小企业创新管理流程及发展理念;组织专家服务团深入基层对拔尖乡土人才及其技术难点进行技术指导等等。还逐步建立和完善乡土人才开发的政策体系、激励机制,支持乡土人才兴办个体私营企业,鼓励乡土人才以技术、资金入股,兴办股份合作制经济,对乡土人才在农村扶贫贷款、智力技术引进等方面给予倾斜,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劳务输出人员返乡创业,带动周边农民就近就业,共同走上致富道路等。
创新方式培养致富带头人。建立党员致富发展基金,扶持党员发展增收项目和产业,增强农村党员的“双带”能力。 2012年,依托2011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加强对100名农技人员的技术培训,选派5名技术骨干到云南农大参加培训,筛选出100名基层农技人员到普洱市农业学校集中开展技术更新培训,每个基层技术人员示范、指导10户科技示范户,每户科技示范户辐射20户,带动2万户农户共同发展,建立起“专家组+试验示范基地+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农科教一体化科技推广新模式。举办5期农民田间学校,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提升农民科学种养水平,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创造机会培养年青人。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培养一批高素质后备人才。为培养新农村建设“留得住、用得上、回得去”的高素质人才,组织大学生村官到省高校培训学习,为农村培养了会经营、懂技术、善管理的人才。同时,通过远程教育、继续教育等方式,重点对村组干部、农技推广人员、农村回乡青年、后备干部、复员军人等开展产业就业培训。
利用资源培养艺人。该县是名曲《小河淌水》的故乡,花灯艺术氛围浓厚,全县的每村至少组建一支民族民间文艺队,利用这些文化资源优势,该县积极开展群众文化培训活动,举办各类文化艺术培训班50多期,培训学员1万多人次。精心组织广场文化活动,演出50多场,演出节目500多个,观众10万多人次,并鼓励文化工作者以弥渡花灯、民歌为题材,积极开展剧本创作活动,先后创作发表了《大舜耕田》、《规划到乡》、《十二月花》、《赶花桥》、《四块腊肉一只鸡》、《文化货郎》、《老皮赌钱》、《情思》、《竞争风波》、《相亲》等100多个花灯戏剧,多部作品获得国家、省、州奖项。通过公开招聘县花灯剧团专业技术人员,经过对应聘人员清唱、舞蹈、个人特长等方面筛选,择优聘用了20名综合素质较好的艺术人才,优化演职人员结构,为剧团注入新鲜血液。加强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调查,采访民间艺人100多人,收集、整理民间音乐、花灯、山歌、调子等民歌500余首,并编印出版了《弥渡花灯音乐舞蹈集》,录制《弥渡行》VCD光碟等。通过购买音响器材100套,奖励全县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得较好的100支花灯文艺队伍,为农村文艺队伍组织参与文化活动提供了物质条件。利用国家文化遗产日,精心制作展板和宣传材料,营造全民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目前全县有4个县级历史文化名村、1个花灯文化名乡、14个花灯文化名村及23个民俗文化联系点,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艺表演,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弘扬地方历史文化,促进农村和谐。
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培养农村乡土人才,目前,全县共有农村实用人才5400人,其中,6名乡土人才荣获“大理州农村乡土拔尖人才”称号,农村人才资源开发步入正轨。大批乡土人才正在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让新农村成为美丽、和谐、幸福的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