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民族地区科学开发人才资源需坚持的原则
作者: 发布时间:2011-08-26 11:17:30 点击率:107
来源:《中国民族报》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提出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西部民族地区由于受自然、历史和客观环境的制约,人才总量、结构和素质均不能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成为制约发展的“短板”。科学开发西部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对推动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顺利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意义重大。
科学开发西部民族地区人才资源,首先要坚持开发与使用相协调的原则。西部民族地区要努力克服只开发人才却不重用人才或重用人才却轻视开发人才的现象。在人才开发过程中,既要避免“过度开发”与“使用滞后”的矛盾,又要防止出现“使用过度”与“开发不足”的矛盾。如西藏自治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人才发展的指导方针是:服务大局、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培引并举、整体开发。以用为本是指把促进人才全面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围绕用好用活人才,制定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政策措施,完善能使各类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制度体系,形成用才的良好环境和政策优势,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提供机会和条件,使人才价值在使用中得到体现和提升。
其次,要坚持自主培养与引进相协调的原则。西部民族地区人才资源的开发,要以开发当地人才资源为主,引进外地优秀人才为辅,开发是第一位的,引进是特需性的。西部民族地区要立足本地人才的开发,以用好现有人才、提高现有人才效益、盘活人才资源存量为主。要在充分发挥现有人才作用的基础上,根据发展的需要,积极引进紧缺、急需人才。如宁夏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在自主培养人才的基础上,实施千名优秀人才引进计划,坚持“不求所在、但求所用”原则,结合宁夏的重大项目工程、优势特色产业的需要,每年从国内外引进100名左右高层次优秀人才。
第三,要坚持人才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人才资源开发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因此,人才资源开发投入应该在政府的财政承受能力范围之内。同时,人才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结构也要适应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西部民族地区人才资源的开发,要立足当前,放眼长远。既要把培养人才、开发人才资源的立足点放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求上,也要从民族地区的发展前景着眼,有计划地培养高素质的后备人才,为今后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预备必需的人才资源。如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未来10年人才发展的总体部署是:科学规划,分步实施,逐项推进,逐步到位。具体分为两个阶段推进:重点突破阶段(2010-2015年),围绕人才发展总体目标,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加强人才发展投入,启动实施一批重大人才工程;全面推进阶段(2016-2020年),瞄准国内先进水平,以优化人才结构、提升人才竞争力为重点,通过高层次人才引领带动,促进各类人才队伍协调发展。
最后,要坚持政府调控与市场调控相协调的原则。西部民族地区在工作环境、生活条件和发展机遇上与发达地区存在一定的差距,不利于吸引和留住人才。因此,西部民族地区要在建立健全人才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改进宏观调控,推动人才管理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转变,为人才资源开发提供良好的环境。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提出,对人才资源的宏观调控主要应发挥3种职能:一是战略引导职能,要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发展规划,既要有长期的战略性规划,又要有中、短期实务性规划。二是平衡协调职能,一方面,通过适时调整人才政策,保障人才的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防止人才数量与质量的大起大落,保证人才的需求供给关系软着陆;另一方面,针对各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实际,采取一定的倾斜政策和优惠政策,支持帮助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才工作,逐步改变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才工作的“马太效应”。三是人才安全保障职能,加强人才安全管理,制定和完善人才管理法规、制度,规范人才合理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