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城固县:创新机制不让“老实人”吃亏
作者: 发布时间:2011-08-30 10:47:57 点击率:30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陕西省城固县在镇党委换届中树立“重品行、重实绩、重基层,不让综合素质高的人吃亏、不让干事的人吃亏、不让老实人吃亏”的“三重三不让”用人导向,不断创新举措、完善机制,让一大批不事张扬、埋头苦干、默默奉献、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老实”型干部脱颖而出。
创新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不让踏实干事、群众公认的“老实人”吃亏。在干部选拔中,采取“五荐三考两公开”方式,不断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五荐”,即:干部民主推荐。在各镇民主推荐1名正科级后备干部和2名副科级后备干部;凡是推荐票未过半且不列前二名的,不作为考察对象。组织推荐。各镇党委结合干部平时表现进行组织推荐,把组织意图与群众意愿有机结合、相互印证。全额定向推荐。根据新一届镇领导班子职数和职位,由乡镇机关干部、驻镇站所和村“两委”负责人进行定向推荐。领导干部大会推荐。召开县直部门主要负责人、各镇党政正职参加的领导干部大会,对乡镇原任党政正职民主测评,对下届乡镇党政正职民主推荐。全委会推荐。召开县委全委(扩大)会,由县委委员和全体县级领导,票决推荐可使用的正科级干部。“三考”,即:差额考察。根据推荐结果,综合考虑岗位需求和干部近年来考核评价、工作实绩、发展潜力等因素,差额确定考察对象。全方位考核。广泛征询纪检、检察、信访、审计等干部监督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意见,对考察对象全方位、多角度审视。廉政考试。对后备干部进行廉政测试,将测试结果记入档案,作为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两公开”,即:过程公开,实行全程记实制度,对干部提名、考察、酝酿、任用等情况全程公开。结果公开,对提拔任用对象基本情况、拟任职务、严守换届纪律等情况进行公开,接受群众监督。换届中,新提拔使用的39名干部,均是推荐得票列第一位,且民主测评优秀率达95%以上的干部。
创新干部“德”的考察评价机制,不让品德优良、作风正派的“老实人”吃亏。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不断完善干部德的评价标准和评价要素。一是明确 “德”的评价标准。重点从政治品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和个人私德五个方面入手,在“八看”上明确标准,即:看是否党性坚强、政治坚定;看是否牢记宗旨、一心为民;看是否敬业奉献、勇挑重担;看是否真抓实干、不计名利;看是否团结协作、服从组织;看是否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看是否诚实守信、热心公益;看是否作风正派、清正廉洁。二是完善“德”的考察办法。谈话考察全面评价,将干部“德”的表现作为个别谈话必谈内容,引导谈话人从考察对象履行岗位职责、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关键时刻表现、对待个人名利等方面,客观评价其道德品行。“暗点”考察考准考实,在民主测评中增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栏,将干部在德行方面容易出现的问题逐一列举,在反向测评中真实反映干部的德才表现。延伸考察深入了解,在“两代表一委员”和群众代表中开展民意调查,重点了解干部“生活圈”、“社交圈”中“德”的表现,并注重到干部曾经工作过的地方进行回访,进一步印证干部的“德”。跟踪考察全程纪实,建立干部考核评价信息档案,完善群众监督网络,及时了解干部“德”的日常表现。三是科学运用“德”的考察结果。把干部“德”的考察考核结果作为其选拔任用的首要依据,在初始提名、考察酝酿、讨论决定等环节,首先对干部的“德”进行综合评价,“德”看主流,“才”看专长,对德才兼备者,优先使用;有德少才者,培养使用;有才缺德、无才无德者,坚决不用。换届中,新提拔的39名干部均是德行考察无问题,政治过硬、品行端正、履职尽职、作风优良的干部。
创新领导班子及干部综合研判机制,不让实绩突出、不事张扬的“老实人”吃亏。坚持以实绩为核心,采取定量、定性、评估、民意调查等方法,对各镇领导班子及班子成员进行了全面研判考察。一方面,对领导班子实行“5+X”研判模式。“5”即结构研判、能力研判、团结研判、实绩研判和群众满意度研判,“X”即发展趋势研判,包括良性上升态势、平稳发展态势、潜在下滑态势三种类型。研判中,既注重考核“显绩”,又注重考核“潜绩”。另一方面,对领导干部实行“2+X”研判模式。“2”即年龄、学识、能力、个性特点等情况的静态研判和思想政治、岗位履职、工作实绩、工作作风、组织领导能力、廉洁自律等情况的动态研判,“X”即评价意见,包括实绩突出、胜任现职、基本称职、建议调整四种类型。通过深入了解干部的德才素质和工作实绩,客观公正地作出综合评价,并与目标责任考核和干部年度考核情况相互印证,做到“两个优先”,即:对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连续3年优秀的乡镇,其班子成员在调配时优先提拔使用;对连续3年考核优秀的干部优先提拔使用。
创新干部交流轮岗机制,不让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的“老实人”吃亏。完善干部交流轮岗制度,对长期在基层一线默默无闻、埋头苦干的干部优先轮岗交流。一是实行“互补性”交流。根据个人的年龄、文化、阅历、气质特点等因素,对62名干部进行跨乡镇交流轮岗,其中调配使用35岁以下年轻干部25人,优化了各镇党政班子结构,班子平均年龄37.5岁,大专以上学历达98.5%,每个镇领导班子中至少配备了1名女干部。二是实行“选拔性”交流。拓宽选人用人视野,打破行业、身份等限制,提拔重用基层一线有真才实学的年轻干部,进一步选优配强班子。换届中,新提拔的39名干部中有36名从基层一线产生,其余3名均为事业单位熟悉“三农”工作的优秀年轻干部。三是实行“培养性”交流。注重把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乡镇领导干部纵向交流到县直单位任职;把基层工作经历单一的乡镇班子成员横向交流到工作难度大的乡镇任职,着力提高干部综合能力。换届中,将8名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交流到县直部门任职。四是实行“关怀性”交流。对长期在乡镇工作或在边远、环境复杂乡镇工作的干部,有计划地进行调整交流。换届中,对担任副科级时间较长、各方面评价较好、工作业绩较突出的17名干部进行了提拔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