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干部要拿实绩回应质疑
作者: 发布时间:2012-07-09 14:27:14 点击率:100
来源:求是理论网
去年12月,甘肃省武威市拿出31名副县级领导干部的职位向全国公开选拔、选聘人才。其中,1989年出生、工作刚刚半年的清华大学毕业生焦三牛,拟被破格选拔为副县级的武威市外事侨务办公室副主任。消息一出,类似“火箭干部”“萝卜招聘”“富二代”“官二代”之类的质疑声出现在网上。(新华网兰州2月12日电)
史上最年轻市长周森锋、26岁女常委范洁、25岁美女镇长牟阳、四平副市长高京燕……和焦三牛一样,换届之年,有关干部选拔任用的新闻屡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年轻干部的晋升无疑是焦点中的焦点,阵阵质疑的潮水将他们推上了风口浪尖。
概括起来,公众所质疑的是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年轻干部的提拔是否符合相关规定?其二,选拔任用过程是否公平公正?其三,这些二三十岁的“X长”们年纪轻轻就肩负重任,他们有没有能力把事情干成干好?显然,最后一个疑问是盘旋在公众脑海中最关键的一个。
政治路线确定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企业如此,国家如此,政党亦如此。其实,提拔年轻干部在我们党内并不鲜见。无论是革命年代还是建国初期,我党都不乏优秀年轻干部。为何他们没遭公众质疑呢?一方面,是当时官场环境纯朴,选人用人公信力不容质疑。更重要的是,年轻干部们以实绩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坚持凭实绩使用干部,让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舞台,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让所有优秀干部都能为党和人民贡献力量。”这句话充分显示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睿智,也为年轻干部指明了方向。
静心而论,批评和质疑中也包含着关注和动力。公众的“口水”、“拍砖”,甚至是骂声,其实都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的一些年轻干部在质疑声中背上思想包袱,变得畏首畏尾、瞻前顾后,结果一事无成,拿不出实绩来,不但辜负了组织的殷切期待,也向质疑者竖起了“白旗”。
显然,要避免这样难堪的后果,唯有让年轻干部们振作精神、踏踏实实为百姓谋幸福,用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可信数据、生动实例来证明自己,这就是实绩。显然,实绩既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也不会从地下冒出来,这得靠年轻干部们用智慧和汗水去干出来。
首先,要肯干事。肯不肯干事,是衡量年轻干部愿不愿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的重要标杆。肯干事,就是要不懈追求,奋发有为,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良好精神状态,乐于并努力为党和人民做奉献。其次,要能干事。能不能干事,是能力的体现、是干事的基础。能干事就是要顺应规律的善干,就是要依靠群众的实干,就是要不断创新的巧干,就是要有能力、有本领,就是讲方法、讲效率、讲质量、讲水平。第三,要干成事。干不干成事,是执政能力的根本所在。干成事,就是要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把难事办成,让蓝图变成现实,所创造的业绩,能给群众带来实惠,能让群众共享成果。
我们相信,一个肯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年轻干部,他交上的答卷不但能让百姓称赞,也是对质疑者最好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