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涧积极改善少少民族群众生存环境
作者:左先勋 发布时间:2011-08-29 08:47:19 点击率:30
乐秋乡乐秋村委会瓦午五组苗族村民在少少民族扶持发展项目的全力支持下,
正进行农户房屋和庭院建设。 (白家伟 摄)
南涧县境内居住着汉、彝、白、回、苗、布朗、傈僳等20个民族,其中苗族、布朗族、傈僳族为省、州重点扶持的人口较少民族,主要分布在公郎镇和乐秋乡。近年来,南涧县围绕州委“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大理、增进民族团结、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目标要求,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民族工作主题,进一步加大对特困少数民族的帮扶力度,着力改善少少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整合资金,着力改善群众居住环境。制定发展规划,整合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农村民居抗震设防、民族团结示范村、“一事一议”财政以奖代补等项目,加大财政投入扶持力度,积极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多渠道筹措资金260多万元,着力改善民居环境。在乐秋乡瓦午五社苗族村建设苗族新村,苗族群众住房得到极大改善,目前,已完成31户村民住房改造。公郎镇望江村完成长4000米、宽4米的水泥路建设,建成长12000米、宽1.5米的村内水泥路面。
创造条件,着力解决卫教困难问题。在少少民族地区实施的项目规划中,安排一部分资金建设卫生室,配备必需的医疗设备,改善就医条件和环境,实现小病不出村。兴办教育,配备优秀教师任教,有效解决入学难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并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把政府扶贫和社会帮扶有机地结合起来,多方联系协调资助优秀的少少民族学生。公郎镇建成落底河小学一所,配备了13名教师,6个年级129名学生全部享受“两免一补”政策;乐秋乡瓦五苗族村已建成文体娱乐场所、村民议事地点、公厕等公用基础设施,建成幼儿园1所,完成农村电网改造,投资12.5万元完成人畜饮水工程,户均至少修建一个小水窖,切实解决用水难问题。
加大力度,着力培养自主生产能力。组织人员对少少民族居住的村寨进行调研,帮助理清社会经济发展思路,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同时,加强对群众实用技术的培训力度,组织有关技术人员深入到少少民族地区进行种植养殖技术培训,并组织致富带头人到外参观学习,提高他们的商品和市场意识,为脱贫致富奠定基础。乐秋乡瓦五苗族村投资18.14万元,完成血防卫生圈建设,完成生猪改良。公郎镇望江村投资11.1万元,建成高稳产农田60亩,大大提高耕地质量,提高单产,确保总产;公郎镇建成投资259万元总长19.9千米的漫(湾)落(底河)公路弹石路。
集中精力,着力培植绿色优势产业。南涧的少少民族群众主要居住在高寒山区,各级政府积极引导当地群众依托生态、特色、生物多样性的山区资源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泡核桃、花椒、中草药等特色种植业,积极发展肉牛、无量山鸡养殖业,进一步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同时,做好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进行种苗补助政策,坚持把产业开发作为帮扶少少民族工作的重点,优先向少少民族群众投放扶贫贴息小额信贷资金,充分利用信贷资金扶持农民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目前,乐秋乡瓦五村已发展花椒2400株,中草药种植60亩,饲草种植34亩,发展泡核桃58亩,抚育管理168亩;公郎镇落底河村2010年组织少少民族开展农村经济人培训,共有49人拿到培训证书,新发展泡核桃450亩、柑桔180亩,每年可增加经济收入60余万元,少少民族地区与相对较发达地区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