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水不忘挖井人 荣归故里谢党恩
作者:左先勋(文) 赵俊祖(图) 发布时间:2011-08-25 19:54:36 点击率:61
——南涧县外迁宾川移民回乡纪实
外迁宾川移民回家看“亲人”
外迁宾川移民
外迁宾川移民种植的葡萄
“我们的老家没了,但根还在。”外迁宾川移民查世忠大姐冒雨绕着小湾东镇院心的大榕树走了几圈,眼眶红润润地喃喃自语,这是查世忠大姐一行8人回到“娘家”了。2年前,小湾东镇把小湾电站全淹村三家村的大榕树移到政府大院,在人们的精心护理下,这棵榕树枝繁叶茂。
回“娘家”看亲人
8月23日,宾川县鸡足山镇新川村委会主任李友和茶世宣、茶世雄、周凤忠、查世忠、周文山、茶枝园等村民,带着自己种植的160箱1500公斤葡萄,自发地相约在一起驾着一辆长安微型车和一辆面包车,回到了阔别2年多的“娘家”南涧县,代表为支持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小湾电站建设而外迁的367户村民向县委、县政府和家乡人“报喜”:目前已经基本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大家一致表示:“坚决听党的话,坚决跟党走,在党的领导下一定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南涧县四班子领导热忱欢迎从第二故乡回来的“亲戚”和“亲人”茶世宣等一行8人。“回老家、看亲人,这是我离开原小湾东镇龙街村委会三家村时就藏在心里的一个愿望。”如今兄弟两家人都已在宾川县“生根开花”的彝族汉子茶世宣说,将近3年前的盛夏时节,县领导、乡领导顶着酷暑一家一户做群众的思想工作,一个部门又一个部门出车帮我们搬家,实在让人感动,一定要道一声“谢谢”。他拿起摄像机,用一个个朴实的画面,记录下村民在新家园的生产、生活镜头,让老家的领导看一看他们的新生活。茶世宣自豪地说:“我们新川村基础设施建设很好,家家住上新楼房,如果在江边的老家再过50年也不一定做得到,现在从床上下来可以不沾一点土就可直接到北京了”。
大家看着外迁移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实录,个个脸上溢满了笑容,与原三家村人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娘家人”一起共叙思念,一起畅谈新川和我县后靠移民未来的发展和幸福生活。
葡萄的味很“甜”
“葡萄的味很甜,甜在嘴里、甜在心里。”南涧宾馆、小湾东镇和龙街村座谈会的圆桌上,放着移民亲手栽培的一串串新鲜的红提,参与者品尝着,谈论着,回忆着2年前的一幕幕镜头。
2009年5月,南涧县启动的小湾电站外迁宾川移民是大理州有史以来首次跨县外迁移民,也是全县水电建设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跨县安置。人数多,达367户、1521人;搬迁时间长,历时29天;组织好,出车600多台次,没伤一人,没丢一物。一个个难忘的镜头,深深镌刻在村民的心中:家门口,移民工作队员为村民一家家照全家福;月光下,干部与迁墓的彝族群众一起长跪在坟前;一位老干部,送村民到新家园后整整8个月朝夕相处;县委书记,在送走外迁移民后热泪长流……
“我们的村民来自南涧、巍山两个县的8个村委会,有677户2786人,包括彝、汉、佤、傈僳、苗族5个民族,人均拥有土地1.5亩,人均纯收入2240元,我们一定会在宾川县和鸡足山镇党委、政府领导下,发扬祖辈传统美德,用勤劳和智慧开创新生活,在5年内达到当地先进水平”。今年33的李友原来是南涧县小湾东镇三家村村民,去年4月当选为新川村首届村委会主任。他用双手送上一份《生产生活情况汇报》,南涧县委书记苏发吉同样用双手恭敬接过来。
“昨天的艰辛换来今天的幸福,今天的努力成就明天的希望,一定要把自己当作宾川人,主动适应风土人情,和谐共处,争当学法、守法的模范,争当劳动致富的模范……”南涧县“娘家人”与来自宾川的“亲人”有说不完的知心话。县委书记苏发吉动情地说:“我们的一切工作,就是要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美好的日子,如果脱离了群众就仿佛大树断了根。全县要进一步梳理外迁和县内移民工作的遗留问题,用更加耐心细致的工作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将各项工作做得更好。”南涧县各级领导就是用实际行动拉近了干群关系。
亲戚越走越“亲”
“想不到,真的想不到,这么快就有收成了。他们还送葡萄给我们,高兴,真高兴!”大家惊讶、亲热、激动地谈论着,让“亲戚越走越亲,感情越磨越深。”“娘家人”纷纷表示,泡核桃成熟之时,就是我们到新川“走亲戚”之时。
礼尚往来自古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南涧县委、县政府领导以老家的茶叶为“礼”,把37件茶叶装上了“亲人”的2辆车,满载着22万多彝家人的深情,请李友和村民代表捎去对外迁移民的问候,捎去对宾川县和鸡足山镇党委、政府的感谢……
“吃不饱的娘家饭,睡不够的娘家床。”在晚宴上,茶世雄唱起了彝家酒歌,“前脚踩在夷方寨,后脚还在隔娘山。”彝家人常常用酒歌来表达对亲人的爱,再次让亲人们感动。
晚上8点半钟,来自宾川的“亲人”将1500公斤礼物分别送到县、镇、村的“娘家人”手中后,依依不舍地离开龙街村。
虽然离开生我养我的故土,但“亲人”和“娘家人”的鱼水情割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