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着力山区综合开发
作者:中国县域经济报 发布时间:2012-02-14 08:21:03 点击率:56
南涧是一个集“山多、地少、民族、贫困”四位一体的彝族自治县。“十一五”以来,南涧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把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生产优质安全农产品与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以大农业的观点,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着力进行山区综合开发,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建生态农业示范县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南涧率先在大理州编制了《南涧县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规划》,整县推进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牢牢把握“高山净土生态”特征,充分利用传统生产方式和农耕文化的积淀,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理念,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品牌化导向的发展模式。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原则,依托4个种(植)养(殖)区和1个以县城为中心的农产品加工区,建设9个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打造3个生态示范园区,建设以无量山为基地的“无量药谷”。目前已形成以烤烟、核桃、茶叶、肉牛、无量山鸡为主导,生猪、药材、蔬菜、马铃薯等特色产业为补充的农业产业。
围绕山区综合开发加快产业化进程
实施产业化发展、集约化经营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客观要求,是农村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必由之路,更是农业经济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重要途径。实践中,南涧重点抓好三个开发,即种植业开发、养殖业开发和林果业开发。围绕这三个开发,南涧确定了山区现代烟草“红大一县一品”生产基地,“无量药谷”中药材生产基地,无量山肉牛、乌骨鸡、生猪等养殖基地,泡核桃、茶叶种植基地和商品林生产基地。目前,已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规模经营的商品生产体系,围绕主导产业和商品生产基地建设了龙头企业。现已初步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山区综合开发新格局。
强化山区基础建设改变农业发展环境
坚持项目带动、投资拉动,“十一五”时期完成了一批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发展后劲不断增强。累计争取各级各类项目资金13.03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38亿元。交通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88亿元,完成油路通畅工程150公里,农村公路通达工程614公里,农村客运站9个,水运码头9个,构建了以祥临公路、原国道214线、马安公路、巍南公路和岔小公路为主干道,县乡公路为骨架,乡村公路为分支,水运码头为补充的交通网络体系。农田水利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84亿元,完成母子垦水库扩建、发达水库除险加固和南涧河县城段治理工程,完成508件农村安全饮水项目,解决了7.89万人、5.4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
生态为本文化为魂着力壮大旅游业
依托“南涧跳菜”为代表的特色民族文化和无量山、澜沧江为代表的自然风光,着力发展旅游业。编制完成了《南涧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1~2025)》,按照“一主带三副,六区连一环”的旅游产业空间布局,发展以县城为核心,带动无量、公郎、小湾三个片区的旅游服务中心,规划跳菜彝乡、养生休闲、武侠风情、和谐村寨、品茶观鸟和高峡平湖六大旅游区,重点实施“跳菜”彝族宴饮文化体验村、“无量药谷”养生休闲度假胜地、万亩生态茶山旅游和南涧七个世居民族风情体验带等建设项目,开发建设各种“小家碧玉”式景区,着力打造一条涵盖自然观光、休闲度假、民风体验、露营探秘“多元”旅游产品组合的特色自驾车旅游环线。
改变劳务输出方式开发与维护共赢
2005年之前,由于培植农业产业效果不明显,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南涧把向外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积极向县外进行劳务输出,全力促进农民增收,一段时期内曾收到积极的效果。但是,随着近年山区综合开发的深入推进和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入驻南涧,农民就业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除了从事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以外,进工厂上班、发展农家乐等正日益成为新的就业方式。但随之而来的企业用工短缺,也正成为制约南涧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瓶颈,县委、县政府及时调整工作思路,一改过去向外输出劳动力转变为积极为企业牵线搭桥,培养和引进企业紧缺的人才,解决人才的就业需要,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许多外出的农民工纷纷返乡创业、就业,广大山区群众在家门口就拥有了“想进厂有企业、想创业有产业”的工作生活环境,达到了就近就业增加收入与照顾家庭盘活生产两不误的目的,实现产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企业稳步发展的良好局面。(南涧彝族自治县县委书记 苏发吉县长 吉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