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涧县乐秋乡瓦午五社苗族村扶持发展建设走笔
作者:南涧通讯 发布时间:2011-11-17 08:55:24 点击率:79
晒肚皮的美丽脱变
——南涧县乐秋乡瓦午五社苗族村扶持发展建设走笔
"哎呀!我这辈子就是做梦都没有想到过能住上这样好的房子哟!"坐在新房门前悠闲地抽着叶子烟的晒肚皮苗寨村民杨如林笑得合不拢嘴。
70多岁的杨如林家原来住在破旧的老屋。虽说有时候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可这也是他自记事起就居住的祖屋。"我这一辈、我的父母、我儿子……加上孙子,怕是已经住了60多年,四代人了!"掰着指头,杨老伯给我们算着他们家的历史--
"如果你两年前来这里,走进依山而建的苗寨,就仿佛穿过时空隧道,回到远古的蛮荒时代,诸葛武侯七擒七纵鼓角之声犹闻。"曾经多次到过这里的干部告诉我们。是啊,陆陆续续建于上个世纪初期的这些黏土墙破旧老屋历经数十年的风雨,屋面大多已支离破碎,墙体开裂斑驳。
去年4月22日,县委书记苏发吉一行亲临晒肚皮调研,他走进村民们低矮阴暗的茅屋嘘寒问暖,带来了党和政府对苗族群众的关切。之后,把来自全县各部门对苗寨群众生产生活困难情况的关怀送到了这个僻远的苗村。
深山苗寨换新颜
晚秋时节,阳光明媚,沿着蜿蜒的环山公路进山,入眼处已是一条条平整宽阔的道路纵横交错,一院院设施齐备的新宅院跟幼儿园、村民活动场所和文化陈列室煞惹人眼。水泥路通到村里,青石板路贯通各家各户,自来水通到家里,太阳能洗澡间齐整地矗立在院子里,村里建好了垃圾池和公厕;青石板院子,贴满彩色图文瓷砖的正房和白白净净的厨房、卫生圈将苗家庭院装扮得格外漂亮;三四个孩子蹦蹦跳跳在水泥路上追逐着、嬉闹着,满脸阳光般的笑容,几个穿着苗族服饰的老人坐在大核桃树下的石墩上,乐哈哈地拉着家常。
“这些都是这次政府关心建盖给的,不光是帮我们改造的新家,还给我们送来了厨房里的案板、电磁炉、电饭煲。”笑容满面的晒肚皮村人,时刻念叨那些来自县、乡及有关部门的好心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共产党人。村民们把这些名字挂在嘴边,说当年他们还在围着竹篱笆的破房旧屋里的时候,县领导苏发吉、吉向阳等就一次次来村里来看望他们,并做出了对村子扶持发展建设的决定,帮他们解决了吃水、用电等问题,改造了住房,建盖了卫生厩和太阳能洗澡间。
梦想成真忆旧苦
“共产党的政策真是太好了,要是没有党和政府的关心,我们现在还住在窝棚里呢,变化太大了!”苗族老人杨如林站在漂亮的新居里,望着院子外头邻居们幸福的笑脸,依然有恍若梦境的感觉。
还在一年多前,70岁的杨如林还不敢相信自己这辈子能住上贴着瓷砖的大白瓦房子;更没敢想自己能走进太阳能洗澡间,舒舒服服地洗上一个热水澡。“这跟以前相比,真是天上地下!” 杨如林和老伴罗阿秀跟村里其他人一样,总是情不自禁地“忆苦思甜”。
一年前,杨如林老人和二儿子住在一起,老少4人全挤在一间仅靠篱笆围着的大房子里,中间没有任何隔墙,老人搭地铺睡在靠东面墙角边的火塘边,二三米处便是一家人烧火做饭的地方,正对老人“床铺”西面墙角则是儿媳三口的睡处,一张用了几代人的一米多高的发黑的柜子便是唯一的隔栏,可依旧是席地而睡;整个房内坑凹不平,看不到一件像样的物什,楼梁上一张大大的篱笆就是所谓的“楼板”。
“晚上睡觉的时候,总得烧上一垅火,不然半夜就冷醒了,风常常从篱笆间吹进来。”不光杨如林老人人过着冷暖不均的生活,晒肚皮村31户村民组中有一半以上的老人和孩子仍旧过着“春夏透光亮、秋冬冷嗖嗖、雨天屋漏水”的日子,为了生存,村里女孩纷纷往山外嫁,小伙子娶不上媳妇……
在村里当了多年的妇代小组长杨如银介绍说,2009年以前,全村居民房屋破旧,部分住房难以遮风避雨,人畜混住依然存在,吃、住、会客基本同处一室,村内入户道路泥泞不堪,见不到一块水泥路面,更谈不上有一间公厕,广种薄收的自给自足发展模式致使全村经济收入远远落后于其他村组,村民一年的收入只能勉强维持生活,打鸟狩猎,闲散度日,屡见不鲜。2009年,全村年人均纯收入仅为737元,基本没有特色和优势可言。
春风刮进晒肚皮
“守着贫穷过了一辈子,哪想到如今却遇上了好政策,我是从小就在村里长大的,我至今都记得发生在晒肚皮村的每件大事。”杨如银说,2010年4月22日,县委书记苏发吉和县委常委、组织部长田强带领着县民宗局、水利局等部门负责人到乐秋村委会检查指导工作,来到了晒肚皮村,向村民们了解了村里的基本概况、村民生产生活发展情况和存在的困难后,深情地向村民们说到:“要把党和政府的关怀落实到大家身上,要想尽办法帮助大家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最终使苗、彝、回、汉等多民族都能够真正融合在一起,相互帮助,团结办事。”当天,苏书记便与同行的部门领导共同商议和安排部署了相关扶持措施。
2010年8月,南涧县乐秋乡瓦午五社苗族村综合扶持发展项目正式启动实施。对全村31户苗族群众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进行房屋改造、统一实行水电路三通,统一建盖厨房和太阳能洗澡间,同时配套建设幼儿园、村民活动场所、苗族文化陈列室。
一年后,投资106万元的住房和厨房改造、庭院硬化、淋浴室建设完成;投资近53万元的村民文体娱乐场所、苗族文化陈列室、幼儿园、图书室、村民议事点建设完成;投资近69万元的电网改造、人畜安全饮水、进村公路维修和村内道路硬化建设完成;投资近30万元的小水窖、卫生畜厩建设和泡核桃、中草药培植发展完成;期间,乐秋乡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还进行了养殖、种植、健康保健知识、手工技能培训等提升村民素质的培训工程。
就这样,一年时间,17个部门,整合资金200多万元, 让这31户苗族群众聚居村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家,水泥卫生路铺设了,太阳能、电磁炉、电饭煲用上了,卫生厕、垃圾池用上了……
10月9日,县委副书记、县长吉向阳到该调研,看到日新月异的晒肚皮村时,叮嘱村里的群众:“要管好、用好已建成的设施,积极发展产业,脱贫致富。”
苗寨涌动新春潮
守着青山绿水,村民收入一直停留在贫困线附近,如何使土地资源和大片青山鼓起苗族群众们的腰包,让苗寨人民不再守着青山绿水蹲在温饱线上。为此,针对晒肚皮村地处山区、山地面积广,林下经济基础好,适宜发展泡核桃、中药材、花椒等种植的实际,乐秋乡和各分块帮扶单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采取“输血”和“造血”并举的做法,不仅从资金、物资上帮助村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还结合当地实际,积极开展科技种植、养殖和苗族刺绣培训、宣传国家的各种惠农政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培育核桃、花椒、牲畜、乌骨鸡养殖等产业,实施板蓝根、桔梗、龙胆草等中草药材尝试种植,千方百计探索经济发展之路。2010年6月,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晒肚皮村31户村民又种上了2400株优质花椒,2011年10月底,副县长冯志宏带着村里的三名代表专程前往玉溪考察学习特种养殖,借鉴山鸡养殖之路,为他们尝试性地走符合本寨实际的发展之路开启了另一扇门。
2011年秋收之后,晒肚皮村户均泡核桃收入达到了4000元,最高的多达1300多元,全村家家养起了牛、猪和骡子,年初种下的龙胆草也为部分农户带来了一二千元的收入。
在村民们的笑声中,我们挥别晒肚皮苗寨。回头望,依山而建的村寨在阳光下格外靓丽耀眼。新房带来的不仅是他们观念和生活习惯的改变,还有对未来美好生活更具体的规划和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