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涧:从通路到通畅的蜕变
作者:左先勋 发布时间:2015-07-24 09:19:20 点击率:62
如今,走进南涧彝族自治县,农村路网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已经显现。全县形成了水陆兼有,以国省道为骨架,县乡道为分支,村组道、卫生路面为脉络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人民群众出行和货物运输较几十年前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61年至2015年,该县实施了46项重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0亿多元。截至去年底,全县公路总里程3417.609公里,其中国道(祥临公路)62.1公里,省道(香云、巍南、马安公路)129.04公里,专用道(岔小、永茂、念六、拥翠石板场公路)66.47公里,县道300.565公里,乡道693.344公里,村道2166.09公里;内河水上运输线(漫湾、小湾水电站库区)103.75公里。
“近十年,南涧的交通变化最大,而群众的意识已经从通路变成通畅。”县交通局副局长吴向东提起南涧交通话题最兴奋,“通路”到“通畅”,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投资是成倍的增长:以前乡镇公路是民办公助,村委会自己修,投入也少;“十一五”投资1.2亿多元,建成600多公里通乡油路或水泥路;“十二五”投资3.2亿多元,建成400多公里通村油路。
“十一五”期间,全县实施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工程,“通达”是到达村委会的公路(乡道)改造一遍,“通畅”是到乡镇政府的公路(县道)为油路或水泥路。“2007年,县内修了第一条乡道乐秋路;2010年,建成最后一条乡道无量水泥路(景东老路)。”吴向东介绍。
“十二五”期间,全县实施通村油路工程和农村路网改造工程,建成了“安保”、“石牛”、“碧拥”等通村油路,改造了小东涌桥,极大地改善了交通条件。
自公路通车开始,公路管养应运而生,各级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建成公路的保养、维护。“2008年体制改革后,公路养护执行‘7351’政策,即县道7000元/公里年、乡道3500元/公里年、村道1000元/公里年,每年养路费支出630多万元,这些都列入国家预算。”原公路养护段段长吴向东讲述全县公路养护情况。
如今,在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乡公路上,奔波着回家的人们。他们返乡,再次出发,因为通畅的交通,延伸了更多人的梦想。公路梦,南涧梦!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的土路将变为历史,通路变通畅已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