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涧:“以点促面”掀起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热潮
作者:县委组织部 陈春裕 发布时间:2014-03-26 11:00:26 点击率:23
南涧县积极创新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模式,着力在服务队伍、服务体系、服务机制、服务载体、服务保障上下功夫,扎实推进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
找准选优“带头人”关键点,培育服务队伍。以村“两委”换届选举为契机,紧紧围绕“选好人、选能人、选强人、选能带领群众致富的人”的目标,全县8个乡镇79个村级组织换届共选出村“两委”委员822名,大专以上学历的干部有123人,女委员213名,进一步优化队伍结构。专职专选32名大学生村官进村委班子担任党总支副书记,为其发挥优势搭建平台。选派79名优秀机关干部到村担任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带领干部群众理思路、抓发展、壮产业、助增收、促和谐。为分类定级为“一般”、“后进”和扶贫开发整乡推进村选派46名优秀党员干部担任党组织“常务书记”,力促基层党组织晋档升级。建立乡镇班子成员和驻村常务书记、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结对帮带大学生村官,确保大学生村官“一对一”结对帮带全覆盖。完善以群众满意为导向的村(社区)干部管理考核办法,半年对村(社区)干部进行一次综合实绩考核,强化对村干部的监督管理。
定位夯实阵地支撑点,健全服务体系。坚持建管用一体化、硬件软件一起抓,加强村(社区)组织活动场所规范化管理和使用,整合办公场所、服务场所和活动场所,形成合理功能布局。积极整合美丽乡村建设、扶贫开发、一事一议奖补、村容村貌整治等资源,力争到2016年末实现村民小组党支部活动场所全覆盖。在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有条件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中建立职工服务中心,进一步探索职工帮扶最佳形式和途径。规范乡镇为民服务中心建设,依托村组活动场所建设为民服务站,建立村组干部轮流值班制度,开展民事代办、费用代缴、惠农支付、便民超市等服务。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建设乡、村、组综合服务平台,以现有的乡村“为民服务站”为依托,融合“网络党建”的理念,通过电脑、智能电视、手机“三屏互动”,为基层党员、群众提供细致贴心的服务,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着眼党群联心切入点,完善服务机制。建立县级机关事业单位挂钩联系和服务乡、村、组的责任体系,实现机关事业单位与城乡基层党组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支持城乡联合创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整合县级机关事业干部直接联系群众挂钩村和扶贫定点村,确保一个部门联系点不分散、多个部门联系点不扎堆。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健全和落实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三深入”),实行领导蹲点联户、部门挂钩联户、干部结对联户、建卡经常联户(“四联户”)的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要求党员干部不定期到挂钩点开展“三同”(即同吃同住同劳动)体验,架起党群“连心桥”。
激发党员细胞活力点,创新服务载体。实施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整乡“双推进”,找准扶贫工作与党建工作的结合点和着力点,形成创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合力。完善党内关爱机制,从思想、工作、生活上关心党员,激发党员服务群众内在动力。推行“红色信贷”,支持农村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给予“红色信贷”借款人首年贷款利率3个百分点的财政贴息,为党员带头创业致富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条件。广泛开展机关和农村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农村党员、先富党员结对帮扶困难党员、党员结对帮扶困难群众、乡镇机关挂钩联系村组的“三结对一联系”活动,引导党员群众组成脱贫致富互助组或共同体,实现共同致富。深入开展以服务为主题的党建带工建、带团建、带妇建活动,组织全县广大党员干部以开展“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的“三清洁”活动,带头为群众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建立健全各级党代会代表联系服务党员群众制度,形成以党组织为核心、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服务格局。
培植集体经济生长点,提高服务保障。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从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推行结对帮扶制度,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县级挂钩部门同抓共促的一项重要内容,从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方面制定帮扶措施。加大信贷支农力度,拓宽村级组织融资渠道,帮助解决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资金难题。县财政每年投入专项扶持资金100万元,各乡镇每年自主投入不低于10万元,用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积极探索集体经济股份制,将政府部门投入资金及投资形成的公益设施转化为“红色股份”,把产生的收益作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力争到2017年末,全面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为建设服务型党组织提供经费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