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涧县民族文化传承有“道”
作者:大理日报 王永虹 发布时间:2014-05-26 10:40:08 点击率:89
南涧彝族自治县是大理州3个自治县之一,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人口的49.89%。少数民族在生活生产习惯、民风民俗、村庄布局、建筑风格、语言文字、文化归属等方面有各自的特点,最集中体现在民族文化上。近年来,南涧县坚持保护开发并重,挖掘传承并举的传承之“道”,加大对濒危文化古遗迹遗址的抢救、保护、挖掘、开发利用力度,促进了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道”之一:挖掘文化遗产传承人,弘扬民族文化。宝华镇拥政村的彝族汉子鲁朝金,出生在“跳菜”世家,2002年被云南省民委和省文化厅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09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鲁朝金的爷爷、父亲跳到80岁,他8岁开始学“跳菜”,成年后成了“跳菜”的带头人,1992年“跳”到了北京。为了发扬光大“南涧跳菜”,他打破了不传外人的祖训,于2006年开始收徒弟,如今有10多名徒弟成了“南涧跳菜”的骨干。他还到拥政村小学任教,教授二年级到六年级8个班的“跳菜”课,每学期每班教授一个星期,成立了一个有30人的民间“跳菜”艺术团,使“跳菜”后继有人。
“道”之二:加大对民族文化的扶持,建好南涧职业高级中学“跳菜”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南涧县文化部门以跳菜艺术为核心,收集整理、制作出版了《南涧民歌精选》《南涧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两册图书和《一咕噜闭格•无量山酒歌》MTV光碟。编辑南涧跳菜乡土教材。该县从2010年开始,县文化部门与南涧县职业中学联合办学,开设跳菜班加大培训力度,四年多来,已经先后招收学员400多人,300多人已经完成学业毕业进入社会。
“道”之三:立法保障,强化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2012年南涧县人大常委会按照少数民族区域自治的人大立法程序,制定了《云南省南涧彝族自治县南涧跳菜传承与保护条例》,2013年5月1日,《云南省南涧彝族自治县南涧跳菜传承与保护条例》颁布实行,对以南涧跳菜为代表的彝族文化传承与保护进行依法保护,南涧跳菜的传承和保护迈上了法制化轨道。
“道”之四:引入市场,扶持民族文化演艺事业和旅游文化事业齐头并进。该县西山村委会依山傍水,地处南涧镇南边,距县城1公里,交通方便。辖西山脚、四家村、羊角箐等19 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748户,有乡村人口3134人,劳动力1731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250人。烤烟和蔬菜种植给这里3134名农民带来稳定而富足的生活。走进村子,四处可见建筑工人搭着梯子加固民房、粉刷墙壁,每家每户的屋檐下醒目地涂刷了虎头图腾或者跳菜壁画,有的还用彝文书写着村名户名。这里正按照“美丽乡村、宜居家园、传承跳菜、党建示范”的工作思路进行着南涧跳菜村4A级景区建设。“西山村委会的老百姓谁也没有想到,如今的西山村变新、变美了,沿着干净敞亮的进村道路,可以看见美化亮化后的瓦房,累了可以到跳菜广场闲闲,游客来了可以体验南涧跳菜农家乐”说到西山村近年的变化,西山村委会党总支书记赵维标满脸喜悦地说道。
西山跳菜广场是南涧跳菜村的重点工程项目。目前,作为跳菜广场主体工程的跳菜村水塘景观工程正在施工建设中,该工程投资近200万元,计划将建成占地面积为17亩的水塘,不低于12亩的绿化带,其它还包括人行道、公厕和占地600至700平方米的停车位。“现在我们有跳菜广场、农家乐、葡萄地,以后还将对已有的鱼塘进行改造,发展休闲垂钓项目,这样会吸引来更多的游客”。
谈到南涧跳菜的传承和保护,赵维标说,西山村将依托“土风计划”对跳菜村的发展进行精心规划建设,一方面打造“民族音乐曲谱”防护墙,在进村道路靠河一边建设与防护设施相结合的“民族音乐曲谱”走廊,在提升道路交通安全性的同时,打造一条集道路绿化美化亮化、民族音乐文化展示为一体的景观大道。另一方面建设跳菜文化展示传习所,通过教授、传帮带等多种形式,开办跳菜传承人培训,促进跳菜文化传承保护,展示、出售与跳菜文化、民族文化有关的图片、影像和物品。围绕打造南涧跳菜4A景区的思路,西山村委会将努力融南涧跳菜传承、体验与农家乐、休闲垂钓等旅游观光项目为一体,改善村子生态环境,让村民们能在家门口就有经济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