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不褪色的“老雷锋”杨元臣
作者:县委组织部 张应军 发布时间:2014-02-17 14:12:45 点击率:125
大理州南涧县无量山深处的山花村,旧地名叫羊圈房,过去村子因养很多山羊、绵羊而得名,小山村毗邻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背山临水,绿树成荫,春天来时漫山遍野杜鹃花、山茶花,仿佛人间桃源,适合诗意栖居、怡养天年。这里是获得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表彰、多次“学雷锋”先进个人荣誉获得者杨元臣老人退休后生活的地方。
1997年9月从南涧县一中退休后,杨元臣回到山花村,但他是个享不惯清福的人,风花雪月的浪漫诗情与他无关。他闲不住,每天都依然到田地里做农活,时常可以看到他卷着裤腿打着赤脚干活的形象。
杨元臣爱管一管村里的闲事。村里路上的坑坑坎坎,他有空就填一填;路里的石头、树枝、垃圾,他看到就捡一捡;见到调皮孩子爬树,他忙去提醒;别人拿东西,他去帮上点忙。村邻里舍哪家孩子出了远门缺人手种不完地,哪家老人多病需照顾,哪家家庭有矛盾不和睦需劝解,都装在杨元臣心里,他会不时去问一问,替他们想想办法。
过去村里放牲口有无人看管的习惯,村民把牲口赶出家门了事。杨元臣看到谁家的牲口吃别人地里的庄稼,他不是简单地把牲口赶出庄稼地,而是把牲口一直赶回村,交代给主人,这样避免了无人照看的牲口继续糟蹋别人庄稼,也提醒教育了村民。有个别恼怒的村民背后嘲笑他多管闲事,他却并不在意。
村民割松脂卖钱,他劝告他们利益小损害大,得不偿失;有个司机,是杨元臣以前的学生,见面时常亲热地杨老师长杨老师短地打招呼,杨元臣看到他帮别人拉木材,就诚恳地劝告他别再帮破坏生态的人拉木头了,弄得那个学生见他就避。
莫比克是山花村前流淌的小河的名字,村民们捆起几根木头往小河上一搁,就是一道简易便桥,莫比克上有七八座这样的便桥,杨元臣时常维修它们,木头陈腐了的换掉,端些土或石头让桥更稳当。2007年雨水多,这些小桥数次被冲毁,杨元臣就一次又一次地维修,花费了好多时间,而村民出行几乎没受任何影响。
村民文化水平低,对党和政府的政策读不懂吃不透,杨元臣自动做义务宣传员。前些年,他给村民讲计划生育、费改税、生态保护等类政策。去年7月,他去村委会开会,主动请缨领来了数百份森林防火责任书,一家一户亲自送上门去,还给村民讲护林防火的典型案例,因全村人家户零散,40多户人家,他花了两天时间才一家不落地把责任书发完。
在杨元臣倡议和带动下,山花村挖通了三公里多的入村公路。挖路时,杨元臣和村里青年一道,抬石头,挖树桩,砌石埂。修公路占用不少他家的土地,他没让村集体赔过一分钱。他还动员村里农户,全村集资加上争取上级扶持项目,架通了自来水,解决了全村人的吃水难题。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在杨元臣的带动下,全村近年来栽培了大量泡核桃和茶叶,并对老茶树进行低改,已形成了较有规模的泡核桃林和茶园。如今,山花村户均年收入已逾三万元,电视、电话、摩托、钢磨几乎家家户户普及,村民生活水平日新月异。这其中,饱含着杨元臣的汗水和心血。
在2010年南涧县首届道德模范评选中,杨元臣高居榜首。2011年,杨元臣又被表彰为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
教书育人三十余年间,杨元臣是多次学雷锋先进个人,退休十余年杨元臣依然不改“雷锋”本色。
在一个学生1994年送给他的一本发黄的工作笔记封面上,杨元臣描着五个字:为人民服务。这正是杨元臣一生践行的信条:做一个雷锋式的好人,为群众做事,不厌其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