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彝乡—— 记天津美术学院研究生支教团红十字志愿者向锎事迹
作者:县红十字会 尹文俊 发布时间:2014-07-15 15:16:05 点击率:191
作为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志愿支教团项目的成员高校之一的天津美术学院,积极响应团中央、教育部的号召,自2007年8月起,先后派遣7批共22名研究生志愿者跨越数千公里来到云南省大理州南涧彝族自治县志愿支教。七年多以来,队员们作为不拿任何报酬的编外教师,为彝乡大山深处的孩子点燃一盏盏希望的明灯,改变了天津与南涧的地域之遥,让一北一南、天各一方的两个地方从此不再陌生。
向锎,一名90后女大学生,团中央第十五届大学生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一名普通的红十字志愿者,现为天津美院第七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父亲是一名化学教师,给女儿取名为化学元素“锎”,是希望女儿像世界上稀有珍贵的元素“锎”一样坚守品行,做最真实的自己。在大一的时候,她通过学校支教团的报告会知道了南涧,知道了志愿者的故事,前辈们讲述的支教生活让她知道了原来一年的时间可以做一件那么有意义的事情。从那时起,她便下定决心毕业后到南涧,为那儿的孩子们献上绵薄之力。
2013年7月,她和另外两名队友一起抵达了服务学校 —南涧彝族自治县第一中学,这是南涧县最好的一所普通高中完全中学,学校约有学生1600名。向锎作为高二年级的美术专业特长老师,负责美术专业特长生的教学及高一的美术鉴赏课。
在南涧生活的近一年时间里,向锎已经完全融入了当地生活,与热情、直爽的南涧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支教是我们的本职工作,但一年的时间很短,我希望能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抱着这样的想法,向锎在来到南涧的第一个周末,便走访了南涧县比较边远的一所学校——宝华镇美星小学,历经3个多小时,转换了班车、摩托车、徒步三种交通方式,终于抵达了深藏大山中的美星小学。这是她第一次直面乡村小学的现况:一栋只有三间教室的简陋的教学楼,年久失修、摇摇欲坠的宿舍,坚守五十多年已到退休年龄的校长,二十七个天真无邪却没有太多学习资源的孩子,这样的现实深深震撼了她。“我能做些什么呢?”她思考着,“书是一扇门,至少让孩子们能有更多的图书看,更多地了解这个世界吧!”抱着这样的想法,在走访结束后,她顾不上一路奔波的疲惫,连夜准备申请物资的材料,直到半月后收到第一批崭新的图书,她才松了一口气,然后又马不停蹄的送往学校孩子们手中。
2014年3月,向锎作为一名红十字志愿者参加了由南涧县红十字会组织的一年一度的无偿献血活动,她同其他志愿者一起被安排到献血现场,帮助登记献血者的相关资料,同时向过往群众宣传无偿献血知识及国家相关政策。在开展无偿献血的三天时间里,她偶然从县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口中得知,县内某所中学有一名不幸而坚强的女孩叫小净,15岁的花样年华却患上结蒂组织病,家里有一个姐姐因患同样的病在2007年病逝。小净的父亲是一名教师,母亲是一名农民,因救治大女儿已花光家里所有积蓄,还欠下几万元的外债。现在小女儿又得了这种病,随时危及生命,整个家庭再一次陷入极度的恐慌和悲痛中。能借的亲戚朋友都已经跑遍了,家里再也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可卖,治愈女儿病的费用至少也得10万多元,这对小净家说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我究竟拿什么来拯救我的女儿啊?”一家人发出痛苦的呻吟,企盼社会上的好心人能救救自己的孩子。他们找到了当地乡政府、民政局、红十字会,虽然得到了一些帮助,但与巨额的治疗费用相比,也只是杯水车薪。
向锎知道这件事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在献血工作结束后,一直牵挂着这位素昧平生的女孩。她多次与南涧县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联系,希望尽己所能地帮助这个苦难的家庭。她向自己的朋友、亲人说明情况,在征得女孩家人同意后,向基金会寻求帮助,并向在南涧支教的全体大学生及母校师生发出倡议:“让我们携起手来,汇聚大爱,帮助这个不幸的家庭,为这个坚强的女孩照亮生命之路!”
在向锎的感召下,河南郑州爱心人士王耀欣、张莉也专程赶到南涧,加入到救助小净的爱心行列。6月4日一大早,带着天津美术学院师生的淳淳爱心,在县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向锎走进了这个多灾多难的家庭。在小净的家里,几乎看不到一件像样的家具,桌上放置着西药和一个土制的药罐子。小净的妈妈,一个勤劳朴实的农村妇女,由于生活的磨难,显得有些苍老。对于向锎一行的到来,百感交集,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只是一直说着“谢谢、谢谢”。
小净是一个十分好学的孩子,懂事聪颖,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之前因为患病一度终止了学业,这几天由于病情有所稳定,她又迫不及待地回学校上课去了。等她放学回到家,看到了来帮助自己的好心姐姐,又感动又羞涩,虽然没有说太多,但从她忽闪忽闪的大眼睛仿佛可以看到她的内心世界。向锎看到小净,马上走上前拉着她的双手坐下,亲切的向小净介绍自己,说明来意并送上了由天津美术学院师生捐助的爱心款2835元,还有她亲自为小净选购的十本图书。微笑着鼓励她配合医生治疗,向她讲述许多名人励志的故事,鼓励她坚强不屈、战胜病魔。小净一边轻轻地点头,一边说着“谢谢姐姐、谢谢姐姐”,眼里却含着泪花。
在交谈中向锎得知小净十分喜欢画画,马上现场为她画了一幅速写小相送给她。画面中的女孩绑着马尾,一双明亮又动人的大眼睛,圆圆的脸蛋上露出羞涩的笑容。小净小心地接过画,看到画面上的自己,她睁大了眼睛高兴地说:“这个很像我,姐姐连手表都有画上去!”不远处小净的母亲脸上也露出久违的笑容,现场的气氛温馨而动人。
今年7月份,向锎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就要结束了,要返回天津美院继续研究生的学习,可她的志愿服务还将继续传承下去。临走时她向小净承诺,会将资料转交给下一批支教老师,回到学校也会经常打电话给小净,关注小净的成长和近况,一定让这份爱延续下去、传承下去。
这是向锎无数次走访的缩影,在南涧支教的一年中,她的足迹遍布南涧县8个乡镇20余所村学校。这一年,她不仅出色完成了学校的教学工作,而且带领团队成员一起开展公益项目,与同伴一起先后为四所学校义务绘制校园墙绘,设计展板等美化校园的活动,用自己的专业技能为诸多山区学校增添了生机;同时为山区贫困学生募集了图书、衣物、铁架床等价值7万多元的物资;加入腾讯公益,申请腾爱学校并成为专项志愿者,并于2014年1月中旬赴京参加全国腾爱研究生支教团交流会,在会上分享和交流支教心得;利用新媒体方式,成立“天津美院第七届研究生支教团”博客及腾讯微博,有效搭建学校和社会间的助学桥梁;进行“一对一助学帮扶”活动,帮助高三学子小尹完成了他的大学梦,并为十多位中小学生寻找一对一资助人,保障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业。 “在成长的路上,我曾经受到很多人的鼓励和帮助,选择红十字志愿者就是为了传递这份爱和温暖。我的能力有限,做的都是小事,但我愿意一辈子坚持做下去!”这就是向锎一直以来的信念和动力。虽然她还是一名没有完全踏入社会的学生,但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我们展示了当代大学生志愿者“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