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景学:精准扶贫须“三忌”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4-03 10:46:33 点击率:88
习近平总书记年初在云南、大理考察工作时,强调要坚决打好扶贫攻坚战,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为扶贫开发工作指明了方向。
扶贫工作由区域扶贫进入精准扶贫阶段以来,全州各级部门和党员干部以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为己任,以“三严三实”的工作作风扎实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贫困地区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但是,在精准扶贫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要把精准扶贫这件好事办实,笔者认为必须“三忌”。
一忌药不对症。各级部门和党员干部搞精准扶贫,是要解决那些长期处在“穷在深山无人问”的乡村和贫困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致富问题。因此,在坚持区域经济开发扶贫的同时,要做到有的放矢,因乡制宜,因村施策,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扶贫到户。也就是说,在精准扶贫中,首先要找准贫困对象和贫困的真正原因,然后才能与贫困对象一起制定切实可行的脱贫对策,引导项目、资金、措施、力量和农业科技精准“滴灌”,该种植的种植,该养殖的养殖,从而达到对症下药、药到病除的良好效果。
二忌舍本逐末。“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精准扶贫应该以扶志为主,但在帮扶过程中,却出现了舍本逐末的现象,即在精准扶贫中仍然只是采取送一点钱或送一点物资的救济式扶贫或慰问式扶贫,很显然,这种“输血式”扶贫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精准扶贫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使贫困乡村和贫困户树立起摆脱贫困的信心和勇气,使他们敢于向贫困宣战。只有他们树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致富的雄心壮志,增强了自我“造血”功能,提高了自我发展的活力和动力,精准扶贫才算扶到了点子上。
三忌指手画脚。在精准扶贫中,上级部门和党员干部一定要放下架子,诚心诚意地做好事办实事,切忌自以为了不起,指手画脚,以救世主的身份出现。在精准扶贫中,上级部门和党员干部只有深入贫困乡村、亲近贫困户,尊重他们,获得他们的信任之后,自己的智慧才能跟他们的奋斗结合在一起形成合力,产生“1+1>2”的效应,从而实现精准扶贫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