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云县下庄村党支部书记普发兴:村支书的好榜样
作者:祥云县 发布时间:2011-06-16 21:36:09 点击率:776
祥云县下庄村党支部书记普发兴:村支书的好榜样
当前,苍洱大地上,正在兴起向全国劳动模范、优秀村党支部书记普发兴同志学习的热潮。普发兴是祥云县下庄镇下庄村党支部书记,他20年如一日,在村支书的岗位上将全部心血献给党的事业,把一个全县闻名的贫困村变成了全州的“小康村”和全省的“文明村”。
盛夏时节,我们在这位72岁的老支书辞世100多天后来到下庄村采访,听当地干部、群众挥泪追诉他们爱戴的好支书、好同事、好亲人,真情如蓝天清澈,朴实像黄土无华。在父老乡亲们的心里,为普发兴竖起了一块全心全意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丰碑!
群雁高飞看头雁
20年前,普发兴在有5000多人的下庄村是有名的“首富”,他开一辆大拖拉机搞运输,还经营着一个农机修理铺,月收入有两三千元,家中存款达17万元。
“当时,党组织派我找1960年入党的普发兴谈话,希望他当村里的‘领头雁’带领大家脱贫致富。但谈话之前,他会不会站出来,我心里没底”。今年80多岁的下庄村老党员左道兴回忆说。谈话后,普发兴深知村里一穷二白的状况,也明知当村干部月工资还不足30元,但他经过彻夜难眠的思索后毅然作出了选择。普发兴坚定地说:“党组织和群众信得过我,我就不能计较个人得失。”在当选党支部书记的大会上,普发兴郑重表态:“一定要当好带头人,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他说到做到,马上低价卖掉了大拖拉机,家里正在建盖的新房也丢给哥哥照看,走马上任。
村里人还记得当年普发兴上任的第一把“火”。全村97名党员,他给每人发一本《党章》,要求个人对照《党章》查找差距。党员中有42人共借用公款7.2万元,群众意见很大。党支部以此为突破口,作出了限期归还欠款的决定。两天后,只有1人因特殊困难没有按时还清。这件事情,在群众中反响很大,人们开始刮目相看这位“铁腕支书”。
上任之初,村集体资金只有3800元,无钱办事怎么办?普发兴想方设法一点一点积累。有一次,他带着12名党员和村组干部,在村旁矿冶小区的拦沙坝工地上起早贪黑苦干两个月,每人只领了60元的生活补助,当苦力挣下的2万多元全部归了集体这个“大家”。他还在全县率先成立农工商贸公司,带领村民从河北、湖南等地贩运大米到邻近的楚雄彝族自治州、攀枝花市销售,又为集体挣得3万多元……集体资产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下庄村委会逐渐盖起了新大楼,建起了农贸市场,通过招商引资,建立起了工业小区。
“夯基础、兴科技、发展二三产业”是普发兴和村“两委”成员推进富民强村的重头戏。20年来,全村通过多渠道筹资300多万元,投工投劳3万多个,新建、扩建、修复引水排灌沟渠等农田水利工程,建成高产稳产农田3400亩,水稻平均亩产达596公斤。全村科技示范户达1000户,农民通过学科技、用科技增加了“用武之地”。2003年,大理白族自治州烟草公司将下庄村选作出口烟叶“K326”的示范基地,村民技术过硬,亩产值达1900多元。第二年面积增加了一倍,亩产值达2190元。村“两委”还积极引导和鼓励村民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普发兴自己编了一串顺口溜鼓励大家多渠道增收:“有房子的开铺子,无房子的摆摊子,会经营的赶街子,有技术的开车子,有专长的开店子,无专长的打工赚票子。”如今,全村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员有980人,总收入达4700万元。
20年来,下庄村村民的日子一年一年好起来,普发兴家的存款一年一年“缩水”。全村经济总收入从247万元增长为657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60元增长到3410元,全村固定资产从0.5万元增长到525万元,村集体经济从“零”增长到每年收入50多万元。下庄村荣获县委、县政府命名的“小康先进村”,州委、州政府和省委、省政府先后授予“文明村”。普发兴先后荣获“云南省十大优秀村官”、“中国优秀村官”和“全国劳动模范”等称号。
“抠门”支书的名言警句
年轻的下庄镇党委书记李春原与下庄村老支书有很深的交情。2000年春节的大年初二,下庄村举办运动会和文艺汇演,普发兴请时任副镇长的李春原帮忙摄像,他和女友两人从清晨忙到中午1点多才结束,想不到普支书一句“各人回家吃饭”就把所有人给打发走了。过了不久,李春原要结婚了,他打电话给普发兴商量借用村里的桑塔纳车到宾川县接新娘,普支书爽快答应下来,同时在放电话前又认真地加了一句:“借车要付燃油费”。事后,李春原如数交付70元钱。
“普支书‘抠’是把党的利益和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和他相处时间长了, 我打心里佩服他!”李春原说。
在下庄村当了10年出纳员的陈文启说:“普支书对集体的每一分钱都捏得很紧,抠得很严!”一次,普发兴带他们前往大理市买抽水机,中午1点多了,普发兴还不提吃饭的事,在大家的提醒下,他左选右挑才选中一家小饭馆,4个人吃饭一共只花了18元钱。那天他们将30多家五金商店转了一遍又一遍,比型号、比价格,最后选中的抽水机要便宜50元。
他还记得,普支书带他们到昆明办事,先找一家有保安、有停车场的宾馆把车停好,然后找最便宜的小旅馆住下,每人住宿费只要10多元钱,用餐就是饵丝、米线。每次出差回来,普书记从来不提出差补助的事,就问一句:“陈文启,你算一算,我们各人还要交给你多少钱?”
在普支书的影响下,下庄村“两委”的节俭像村子的富裕一样有“名气”。在下庄村,从来不会出现接待吃饭时客少主人多的情况,更没有发生过接待大吃大喝的事。每一年,包括办公室买纸杯、买茶叶在内,全部开支都不超过1万元。有人开玩笑说:“哪一个人想蹭一顿下庄的饭,真是难上加难!”普发兴不以为然,坚持这样的观点:“吃多了喝多了不仅伤身体,更伤害群众的心,集体的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全村的公益事业上。”
普发兴的警句名言不止于此,他还常说:“钱袋子鼓了,脑瓜子不能瘪。”
因此,在发展公益事业上他花起钱来令人咋舌:投资100多万元,将长9000米的村间主要道路铺成了水泥路面,有6个村民小组安装了路灯,修建、改造饮用水卫生井400多口;投资130多万元,建盖了可容纳18个班级的小学教学楼,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投资37万元,建盖了500多平方米的村卫生所,在全县首家成立了环卫站。村里60岁以上的老党员,每月都能领到30元的补助,80岁以上的老人,村里还给补助糖果钱。村里还投资25万多元,建起了戏台、篮球场、门球场、图书室、乒乓球室、卡拉OK厅等村级文化娱乐设施。每年农闲,村里坚持拨款1万多元,举办5至6期农业科技培训班,邀请州、县、镇的农科人员到田间地头讲课。每年春节,村里都要拨出5000多元钱,组织村民开展文体活动。
1989年,县教育局在两个乡镇的初中部选择扩建高中部,普发兴主动找到有关人员表态:“我们不仅保证划地,还保证每亩地少要5000元征地费。”祥云县四中校长杨国旺感激地说:“我们学校的两次跨越式发展,普支书功不可没!”普发兴心里也有一本账:“学校越办越好,最得利的还是村里的下一代!”
老支书一尘不染
当了20年村党支部书记,普发兴始终坚持严于律己,对家人也从严要求。他常说:“要求大家做到的事,我必须先做到!”
下庄村会计李中云说:“近20年来,全村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超过1000多万元,普支书做到了一尘不染。”凡是购物,村里都有一个“3人购物小组”,无论是几千元还是几元钱的东西,都要由3人购物小组一起购买;他的烟瘾很大,一天要抽两包烟,但从来没有抽过集体的一根烟。他给村里的环卫站当过近3年的义务驾驶员,没有要过一分钱。有一年,环卫站的人送到他办公室一双翻毛皮鞋,普支书按原价补交了85元。第二年,环卫站又送来一双劳保黑皮鞋,他又按原价补交95元。此后,环卫站再不给他送劳保鞋了。
村里的出纳员还保存着会计开出的一张“普发兴购老鼠药2元”的收据。那是2003年,村里买了一些灭鼠药,分开装袋后发给村民。普发兴对出纳员说:“我想要一点,你称一称合多少钱?”出纳员说:“这么一小点灭鼠药,你拿去就是了。”普发兴坚持要称量付钱,结果不足2斤,他就坚持付2元钱才拿走。普发兴的老伴胡琼英对他的倔强十分了解:“对来我家送礼的人,老普先是好说好讲劝人家拿回去,如果不听,他就骂开了,弄得人家很难堪。”
普发兴的女儿普裕珍一直在家种田,她对父亲既崇敬又感到委屈:“我家5个姐弟从来没有沾过我爹的光,我想到烟站帮忙收烟,我姐想到小学校里代课,他都是说一句‘莫去了’。我大哥贷款买车,有几个月没有货拉,想帮村里拉几趟修路的沙子,我爹也是说‘自己家的车就算了’。前几年,村里有83家人土法炼锌,我家有三个姐弟也贷款建起炼锌炉,上级要取缔土法炼锌时,好多群众想不通,我爹在大雨中首先指挥推土机推倒我们家的炉子。”
普发兴不是只有严格,他是将对“小家”的关心,放到了对全村“大家”的关心。下庄村5组村民李在明是一个退伍军人,外出打工时左脚被砸伤做了截肢,回家后日子过得很艰难。1989年村里的鱼塘实行第二轮承包,李在明担心自己没有能力与别人竞争,想不到普发兴早就向群众做好工作,由李在明承包一个10多亩的鱼塘,并且将每年的承包费由3000元降到2000元。
“没有普支书,就没有我家的今天。”下庄村4组村民普光中在承包的果园里道出了一家人的感激之情。他家有5个儿女,老伴长期瘫痪在床,家里入不敷出。普发兴刚上任,就同村领导班子成员商量,将村里一个100多亩的果园交给他家承包,还请来技术员手把手地教他管理技术。下庄村青年农民陈大林如今是全县有名的从事机械和运输的大户。1997年初,他签了5万立方米的供料合同,却为筹不到15000元的启动资金而发愁。普发兴得知情况后主动帮他从村里借钱解除了燃眉之急。
白发催我老,恨不正当时
普发兴只上过小学,年逾花甲了还担任村里的“当家人”,能够跟得上趟吗?和普发兴共事20年的下庄村新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普尚福作出了肯定的回答:“普支书永远是我们做人做事的榜样!”
普尚福说:“普支书有个好习惯,热爱学习和善于超前思考。”每天,普发兴都要看《人民日报》、《云南日报》等报刊,并自觉用来指导工作。”1995年,普发兴从报上看到“合系”水稻是高产优质粮种,亲自到省农科院咨询并买来谷种在自家的承包田里试种,经过县里的农科人员验收测产,亩产比村里的老品种增收236公斤。在普发兴的示范和推广下,如今全村有2000多亩水稻种上了“合系”新品种。10多年来,全村的耕地面积减少了107亩,粮食产量却从186.2万公斤增加到206.6万公斤。1998年,普发兴从报上看到省外有的农村开展评选“星级农户”,他就率先在全村开展评选“五星级文明户”,有致富星、法纪星、团结星、义务星和卫生星,由村民自己申报,村民小组评审,村委会审核,当年有240家文明户挂上了门匾。
“党支部每个月一天的学习制度,多年来真是雷打不动!”下庄村2组组长李荣清说,普支书特别爱学习,笔记本用了一本又一本。记者从普发兴的一本笔记本扉页上,看到了他用钢笔写的一句话:“市场竞争不让人,不争不抢是庸人,错过时机是罪人。”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位老人的心态。他多次说过:“白发催我老,恨不正当时,为了下庄群众的幸福,我就是拼上老命也值得!”党中央发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他马上就与村“两委”成员共同研究,结合村情拟订了《下庄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比如围绕“生产发展”,提出了要组建农机站,加大农业机械化力度;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科技兴烟水平;要积极招商引资,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
去年11月22日,普发兴病倒了,住进了大理州医院,确诊为胰腺癌。
普发兴的病情,牵动了许许多多干部群众的心,下庄村的村民,更是络绎不绝地前往家中看望。当地民间传说老葫芦和开过花的铁树叶能医治癌症,就到处去找,没几天家里就收到26个老葫芦,10片铁树叶,一位名叫陈应仙的老人,将他家里珍藏了60多年的一只老葫芦也亲自送来了。村民李顺生曾经因为卖烟叶的事与普发兴闹过矛盾,他在玉溪市打工时听说普支书生病了,专门打电话给妻子刘春芬让她登门看望。刘春芬说:“普支书生病后瘦得让人认不出来了,看到他躺在病床上真是让人心里难过,他是群众公认的‘好当家’。”
普发兴深知自己的病情,心里仍在牵挂村里的群众。在病床上,他听说村里的孤寡老人李兴昌夫妇还没有交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金,他赶快掏出20元钱交给老伴,让她回家时送给两位老人交上保险金。做手术前一天,他从医院请假回到村里,在村委会召开了半个小时的会议,叮嘱“两委”成员要团结,带领全村群众一步一个脚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他放心不下玉龙村民小组正在实施的“一号渠”,坚持要到工地上看一看。村民小组长李荣清提起这件事就觉心酸:“那次见到普支书,他执意要将捂在前胸口袋中的5000元钱交给我,因为他原来曾说过玉龙村民小组修路时,要拿出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奖金1万元的一半支持修路,而那当口他的两个儿子正四处借钱为他筹集医疗费。
李荣清当时坚决不收,这成了普发兴未了的心愿。“我爹临终前交待我们,以后家里条件宽裕些,一定要拿出5000元交给玉龙村民小组,替他兑现承诺”。普发兴的儿子普裕平告诉我们,他临终前一直牵挂着玉龙小组一段路面没有铺上水泥路,一段路还没有安上路灯;因为资金没有落实,下庄小学还有一些危房;农机站的地点落实了,建站的好多工作才起步。对自己的家人,普发兴留下的遗言是:“好好做人。”
今年3月28日,普发兴去世。4月1日出殡那天,82个花圈绵延半里,当地干部群众1000多人洒泪为他送行。
6月22日,中共大理州委作出决定,在全州广大党员干部中广泛开展向普发兴同志学习的活动。今天的苍洱大地上,普发兴正在成为一种榜样,成为一种动力,鼓舞人们为建设和谐大理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