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的 “插甸经验”
作者: 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 责任编辑:木胜玉、赵文瑞 发布时间:2012-08-03 14:46:51 点击率:41
云南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刘维佳,6月18日—19日在武定县插甸乡与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图为刘维佳与插甸乡农民一起挖洋芋。摄影:赵文瑞
人民网昆明6月26日电 (记者张帆、赵文瑞) 6月19日中午吃饭的时候,云南武定县插甸乡水城村的村公所活动室,迎来了近200余人的参会队伍,参会人群中不乏省级干部和上了年纪的厅级领导,但这是一间平时最多只能容100余人的农村活动室,拥挤的场面和饥肠辘辘的时间点丝毫并没有影响到开会的热情,端着饭碗准备吃饭的人挤满了会议室的里里外外。
当云南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长刘维佳表示,在水城村工作餐套开总结会主要是推介“插甸经验”,会场上掌声和欢呼声不断,毕竟这两天,不少参会人员在插甸乡与农户通过同吃同住同劳动,对插甸乡的部分情况有了真切了解。
把村组和田间作为第一现场 同吃同住同劳动
6月18日下午,云南省基层组织建设年工作调度会,在插甸乡大古普村民小组党员活动室召开,当天晚上,刘维佳等云南省委组织部领导带头,共有27位组织部长和工委书记入住农户,体验民情。
6月19日上午,云南省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现场推进会,在插甸乡政府会议室召开。接着与会代表先后观摩了插甸乡6个联系点,并和农民一起挖洋芋,体验同劳动的收获。
思想感情和工作方式回归本色,回归本真,回归本源。这是刘维佳特别重视和强调的。
今年2月27日,云南省委组织部从部里各处室抽调了12名干部到插甸乡挂职,成为了驻村干部,到了村子之后他们都被称呼为:常务书记。
云南省委组织部干部监督处主任科员李海芳,是这12名挂职常务书记中,仅有的3位女性之一,到了甸乡康照村之后,作为母亲,她撇开了家里5岁大的孩子,甚至连孩子的5岁生日也不在场;她从小虽然生活和工作在城市,但为了这次能够到农村“吃苦”,她抛开了所有顾虑,硬着头皮主动请缨到插甸乡。可刚到村子,李海芳就碰到两个大难题,一个是连续干旱的天气村民的人畜饮水问题,另外一个是村民对她本人的观望态度,康照村妇女主任杜菊艳回忆说:“第一眼看到这个妹子,就在想她能在这儿忍受得住多久?也许,不用几天就受不了!”
不过,今天走进康照村,李海芳还在,村里的饮水问题也在她的推动下基本得以解决。现在,她正为下一步村民党组织建设工作在积极忙碌,村民的观望态度也变成了交口称赞,说这个女娃子不简单。李海芳评价自己的驻村工作时表示,自己在村子的每一天都很充实,也很感激村民的理解与支持。
同样也是作为挂职常务书记其他人,在与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过程,感觉获益不少。有人说,村民很真诚,用很简单的话教会他不少道理,比如说“大麦麦芒长,小麦麦芒短”,“山上羊多了树不高”等。
刘维佳总结,“插甸经验”的特点之一,就是把村组和田间作为第一现场,同吃同住同劳动,原汁原味真情体验。平实简朴便捷高效,深化主题,顺势作为,认真执着。
云南省组织部长刘维佳和常务副部长张百如在插甸乡参观考察。摄影:赵文瑞
千方百计抓基层打基础 落实和创新两手抓
2012年是基层组织建设年,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怎样做才能更扎实?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应该在什么地方下更大的功夫?刘维佳表示,我们是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可供学习借鉴的好做法好经验,给大家作出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示范。
插甸乡古普村是较早开展“扶贫整村推进”的村,交通便利,基础较好,云南省委组织部研究室(政策法规处)主任科员赵娴挂职改村常务书记后,经考察和与企业洽谈,发现了一条村民增加收入的新途径,于是就与企业合作,引进色素和辣素两个新品种的辣椒种植。
为了带头引导村民们一起种植以前都没接触过的新品种,赵娴和住村工作队员自己试种色素辣椒和辣素辣椒试验田18亩。另外,还在村里建设了色素辣椒育苗基地,为全乡培育50亩试种种苗。
一名古朴村的村干部说,试验田受到大受欢迎,是我们想要的,但我们没有想到的是,有老乡半夜来拔辣椒苗,我们不得不把大棚上了锁。
赵娴说:“我觉得色素椒和辣素椒种植,是古普村闯出一条推动产业调整、培育特色产业的新路子的一个契机,也有信心把这件事做好。”
刘维佳认为,“插甸经验”的另一个特点,在于千方百计抓基层打基础,贴近百姓,突出党建,整合资源,培育产业,改善民生,落实和创新两手抓。注重干部的思想磨练、情操陶冶、作风养成和能力拉升。抓典型示范,推广先进经验,扩大覆盖面。用立得住的样板,能推广的经验,容易学的示范,告诉大家应该做什么,具体怎样做。
依靠群众 组织群众 服务群众
据了解,云南省“四群”教育活动开展以来,云南省委组织部派出11名处级干部、9名科级干部进驻乡村。其中有6名正处长,还有3朵绽放的“金花”。
刘维佳评价他们是“高职低挂”,来不接,走不送,吃不陪,晒黑了累瘦了,进村住户狗不咬了,实打实地干事情。
端午节前夕,插甸乡增益村的稻田一片翠绿,路边新修的水渠在今年干旱中发挥了极大的左右,这也保障了村民们及时插秧,不误农时。另外,不论是村里的主干道还是通往田间的沟渠小道,下雨天也少了些许泥泞。
云南省委组织部干部四处主任科员赵宇,挂职增益村的常务书记。据他介绍,村里争取到了云南省水利部门的支持,今年3月,增益村小型灌区水利工程正式开工,到了5月水渠正式通水。
不过,在村民对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叫好,但不一定叫做。赵宇说,增益村得益于交通、水利等部门的扶贫支持,都是修路和修水利在最开始还是破费周折。
增益公路修建项目刚启动,由于村民担心施工方会采石挣钱,不同意在增益村采石铺路,耽误了开工日期。党总支书记李绍德带着赵宇去做村小组支部书记罗绍祥的思想工作,向他讲明修路将会促进乡亲们致富,就地取材可以降低成本。在村干部的耐心劝说下,罗绍祥思想通了,还去做乡亲们的思想工作。
在水利项目建设初期,有监督员发现小型灌区施工中有偷工减料、沟帮高度和沟底厚度不达标、不按合同办事的情况,为维护乡亲们的利益与施工方据理力争、寸步不让,再次明确各方责任,提出必须严格按照合同办事,组织群众拆除了300多米质量不过关的水渠。增益村的老罗说:“这才是真心实意为我们做事、真心实意维护我们利益的人。”
、
赵宇和村民们一道修筑的新水渠,现在也有人称之为“连心渠”。摄影:赵文瑞
“依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真抓实干,想方设法让农民更多的得实惠。”刘维佳说,这就是“插甸经验”第三个明显的特点。
刘维佳表示,用心谋事,倾力做事,赢得百姓的信任和拥护。通过农村的可喜变化,彰显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和基层组织建设的实效。干就干得最好,做就做得最棒,用实际行动创先争优。不树起标杆不松手,不达到目的不罢休。
刘维佳说:“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的“插甸经验”尽管它还需完善,但其推广价值正在凸显。”
对于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和基层组织建设,刘维佳提出了11个字的要求,那就是“上行下效,求实、务实、抓落实”。
“插甸经验”还在继续,那群活跃在插甸乡的挂职干部又开始了新的征程。在那个拥挤而热烈的会议现场,12名挂职干部唱道:指导员来了,大家都看到。领导们来了,什么都指导。同志们来了,哪里都走到。
赵宇在这次会议上表态:向群众学习,做群众的贴心人,做群众满意的事,努力让增益群众受益倍增。
也有人是这样说的,种好责任田,耕好自留地,虽然是挂职干部,可是组织部的工作依然要做好,对驻村的工作也一点都不马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