漾濞县“五指合力”助推“四群”教育工作
作者:漾濞县委组织部 发布时间:2013-03-28 11:22:34 点击率:62
“四群”教育工作开展以来,漾濞县认真落实省级机关挂县包乡联户、州级机关挂乡包村联户、县级机关挂村包组联户要求,抓实干部职工结对联户、领导带头挂点联户、1+X”党员联户、干部回原籍村挂钩、下派干部驻村任职五项措施,“全方位覆盖、零距离接触、点对点服务”的联系服务格局已基本形成,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任,有力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领导带头挂点联户促发展。突出抓好领导带头示范这一关键环节,推行县委书记、县长、县委副书记和县委组织部长每人在每个乡镇挂钩1个村,在挂钩村蹲点联系1户以上群众制度,实现主要领导挂点联户乡镇全覆盖;其他县委常委、人大主任、政协主席在所挂钩乡镇的每个村挂2户以上,实现挂点联户村级全覆盖;其他县处领导也按照要求实现挂钩联户5户以上,实现县处领导挂点联户全覆盖。通过和群众“零距离”接触、面对面沟通、心贴心交流,深入了解了所挂钩乡镇、村的具体情况,全面掌握发展现状,理清发展思路,实现了挂点联户促进全面发展的目的。
干部职工结对联户解民困。把“四群”教育挂钩联系点与创先争优、扶贫挂钩、新农村建设联系点等结合起来,根据行政村辖区面积和人口户数,原则上每村都至少有1个挂钩联系单位,各级干部在本单位本部门挂钩联系点内结对直接联系群众。实行县级机关副科级以上干部结对联系群众不少于5户,乡镇科级领导干部结对联系群众8户,其他干部结对联系群众不少于2户。同时,建立“三卡”,积极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即:建立民情联系卡,注明自己的联系电话、服务承诺和监督电话等内容,送到结对联系户群众的手中,方便群众经常联系;建立民情登记卡,记录联系户家庭基本信息、生产生活状况、反映事项、需要解决的问题;建立民情办结卡,记录住村入户具体时间、群众反映问题办结事项和效果等。
干部回原籍村联户抓落实。为进一步扩大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的覆盖面,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推行干部在认真做好挂钩联系户工作的基础上回原籍地再联系2户以上群众的工作制度。干部回原籍地直接联系群众,具有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能较快与当地群众建立良好的联系渠道。在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过程中,能较快的掌握当地的发展难题,加快发展的重点,“对症下药”较好推动重点工作的落实。通过干部回原籍村联系群众各项措施的落实,实现了本地干部参与建设家乡的愿望,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构建了更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
“1+X”党员联户覆盖促和谐。为妥善解决干部职工少于广大群众的实际问题,各村社区党组织结合本村(社区)实际和党员情况,按照党员包户全覆盖的原则,发挥农村党员分类定位管理各组的优势,就近就便,确定每名党员联系户的户数和名单,实行农村党员“1+X”联系群众制度。每名党员联系1户或多户群众,全县4537名农村(社区)党员,直接联系群众近2万户,使群众诉求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倾听和回应,各类矛盾纠纷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发现和化解,最大限度的减少了不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激发了社会活力,确保了社会和谐稳定。
下派干部驻村任职强基础。一是通过个人报名、单位推荐、组织部门审核等程序,从县级部门和各乡镇选派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作风踏实、具有2年以上工作经历、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有较强事业心和责任感、热爱农村工作、热心服务群众、身体健康的干部83名,派驻贫困村、重点村、难点村,指导新农村建设。二是选派党员干部到行政村(社区)担任党组织常务书记,充实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力量,抓实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三是建立健全选派干部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选派干部任期目标责任、重大事项报告、请销假等制度。以定期和不定期对选派干部进行跟踪检查等形式,不断强化选派干部管理,促进下派干部作用发挥,推动工作开展。
目前,漾濞县开展“四群”教育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实现全县9个乡镇、65个村、1个社区,648个村民小组、6个居民小组全覆盖。漾濞全县各级干部已召开民情恳谈会3282场,建立了民情台帐和民情登记卡各13487套,发放民情联系卡16000余张,省、州、县、乡(镇)干部直接联系群众13487户,全县4537名党员“1+X”联系群众近2万户,为群众办实事好事1658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