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航强基础 典型引路促发展
作者:漾濞县委组织部 发布时间:2013-02-28 15:28:15 点击率:66
近年来,漾濞县立足实际,坚持科学发展,以改革创新精神积极探索党建工作新思路、新举措,通过建强基础,典型示范,切实增强党员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为推动漾濞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
锻造基石强基础
新形势下,党建工作面临的任务更加艰巨,如何把党建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狠抓党建工作的落实,坚持突出重点,努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漾濞县把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落实到打造“彝县党建示范走廊”等一系列具体措施上,为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漾濞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大力加强“彝县党建示范走廊”建设。漾濞县将65个村级支部改设为党总支,设立农村支部223个,把漾濞江沿线乡镇村党组织列入“彝县党建示范走廊”建设规划,充分发挥沿江两岸23个基层党建示范点的作用,通过“抓两头、促中间”,全面提升全县党建工作的整体水平。目前,马厂村党总支等3个基层党组织已被列为州级党建示范点。
二是全面巩固和加强农村党员分类定位管理工作。漾濞县积极探索农村党员教育管理的有效途径,着力改变农村党员教育管理传统方式,逐步建立农村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全面实施农村党员分类定位管理。按照“因地制宜,划分类别,因事设组,以组定责,以岗定人”的原则,以党支部为单位,根据60岁以下党员和60岁以上部分党员的个人特长,分为带头致富组、参政议政组、宣传教育组、民事协调组和科技示范组五类党小组。党员分类定位管理后,村党支部帮助各组制定相关的工作、活动制度,尤其是搞好党小组和党员目标管理,平时加强督查,年终严格考评。漾濞县推行农村党员分类定位管理以来,使得农村党员教育管理滞后、党员发挥先进模范作用难、支部领导力量薄弱等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
三是创新干部队伍教育培训方式。漾濞县以领导班子“一把手”、优秀年轻干部、少数民族干部为重点,按照“走出去、请进来、活起来”的工作思路,采取外派发达地区谋职锻炼、下派基层任职锻炼、抽派交流顶岗锻炼、上派学习挂职锻炼和选派一线实践锻炼的形式,宽领域、多角度、深层次培养锻炼年轻干部,逐步培养锻炼出一批素质高、能力强、数量足的年轻干部队伍。近年来,全县共选调处级领导干部71人次和科级干部262人次到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央民族大学、浙江大学等院校进行学习培训;选派34名科级干部到省州综合部门挂职学习,62名优秀年轻干部到省、州综合部门顶岗锻炼;选送10批56名年轻干部到省外经济发达地区自谋职业锻炼;选派63名优秀年轻干部到乡镇、村挂职锻炼;从乡镇选送386名优秀年轻干部到县级有关部门顶岗锻炼。同时,采取按需培训、重点培训、实用技术培训等教育培训措施,稳步推进党员电教,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现了全覆盖。
创新机制作保障
有创新才有活力,有载体才有抓手。一直以来,漾濞县基层党建工作始终在创新中前进,无论是机关、事业单位还是农村、社区、学校和两新组织的党建工作都充分体现了创新精神、创新思路和创新举措,在创新中增强了基层党建工作活力,扩大了党建工作的影响力。
一是出实招精减会议,破解开会时间多抓落实时间少的难题。自2009年起,漾濞县就统一召开“全县工作部署大会”,将全县党群口、政府口几十个会议合并起来一次召开,真正开成了一个“转作风、抓落实、促发展”的工作会议,首开削填文山会海之先河,把原本需要一个多月才能完成的工作,仅用一天的时间就完成,在转变会风、精简会议上走出了一条新路,受到了州委、州政府领导的重视和肯定。会议少了,干部抓落实的时间、精力多了,落地的项目也多了;解决的问题多了,党群干群关系更密切了。
二是一站式服务,破解农村群众办事门槛多办事效益低的难题。根据全县农村人口多,居住分散,98%的农民群众居住在山区,离乡镇政府、村委会驻地远的实际,以提升服务水平为重点,积极探索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新途径,在9个乡镇全面建起了“为民服务中心”,变分散办公为集中办公,为农民提供“一窗式受理、一站式办结、一条龙服务”,让农民群众“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服务有保障”,给当地群众提供高效、便捷、优质、规范的服务。如今,“为民服务中心”已成为方便群众办事、化解矛盾纠纷、指导村组发展、优化为民服务的新平台。
三是农村党员先议事制度,破解农村党员扩大党内民主、服务人民群众渠道少实效差的难题。农村党员先议事制度是在村组两级建立由党员组成的议事会,议事会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按照有关议事规则、程序和要求,商议村组决策的重大事项,使农村党员参与民主决策,管理、监督村级事务。议事工作中,村党支部和党小组根据工作需要或代表的意见,在召开议事会前确定讨论主题,形成初步书面意见,交议事会进行集中讨论,党支部和党小组负责做好记录(到会党员必须超过应到会党员的五分之四方可召开党员议事会),然后根据大多数代表的意见,对初步意见进行补充完善,(需表决的经参会党员的五分之四以上通过方可有效),最后决议提交备案。党小组表决通过的事项经村党支部同意后备案,村党支部表决通过的事项如涉及村民“一事一议”内容的,则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并报乡镇党委备案。农村党员先议事制度的实施,使广大农村党员想法有说处,干事有平台,党员的主体地位得到重视,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和监督权等民主权利得到保障,增强了党员的党性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充分发挥了农村党员的先进性和先锋模范作用。
四是加强阵地建设,破解基层党员活动要求多开展场所少的难题。漾濞县在基层党建工作中,不断加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组织建设力度,采取有力措施消除党员空白村民小组,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同时,从实际出发,本着交通便利,美观实用、方便群众办事的原则,多渠道筹措资金,对66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全面进行了改建或改造,把活动场所建设与民兵、妇女、青年、老年组织活动室,以及农村社区服务站、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农家书屋”、卫生室、文化站(室)、科技室、警务室等建设结合起来,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功能布局,实现场所共建、一室多用,避免重复建设。至2010年6月,全县65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活动场所已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建成,进一步增强了基层党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基本实现了党员学习有场所、活动有阵地、作用发挥有舞台,较好的解决了既要要求党员起模范带头作用,却又无法提供阵地平台的矛盾,受到了广大党员和群众的欢迎。
典型引路促发展
在做好基础性工作的同时,漾濞县突出重点,培育典型,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示范带动作用,把原则性要求量化,把无形的工作实化,使之做到可看、可用、可学、可比、可评。以下事例,是全县党建工作中培育典型,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以点带面,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成功范例。
奇葩一枝出深山
光明村党总支结合实际,提出了以发展核桃为重点,努力建设区域特点鲜明、主导产业突出、经济效益显著、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农业产业体系和农村经济体系。通过发展核桃产业,光明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目前,全村有700多人参加过科技和专业技术培训,有607人获得“绿色证书”,95%以上的农民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每年村内还输出以核桃嫁接为主的劳务技术人员460多人,成立了核桃协会,有了自己的经纪人,实现了核桃种植规模化、管理科学化、宣传品牌化、销售集约化。到2011年底,全村泡核桃种植规模达12万余株,人均99株,核桃产量达481多吨,实现销售收入701万余元,人均收入6512元。全村年核桃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农户有3户(其中党员户3户),5—10万元的有19户(其中党员户5户),3—5万元的有56户(其中党员户13户),1—3万元的有135户(其中党员户43户)。同时,部分农户还因势利用绿树成荫、空气清新的核桃林,开办了以餐饮为主的核桃园生态旅游产业——农家乐。光明村每年吸引游客达4万多人,为全村增加收入1200万元,成为了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光明村先后被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省级“特色旅游示范村”、省州级“文明村”,光明村成为了全国知名的产业扶贫标杆。目前,漾濞县核桃种植面积达92万亩,年产量达2.7万多吨,产值突破5亿元,农民人均核桃纯收入2227余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9.25%。每年出口核桃1万吨以上,占全州出口量的67%,占我省出口量的46%。
“一个瓜”结出的致富路
向阳村早黄瓜是漾濞县平坡镇近年来打造“一村一品”的特色农产品。村支部结合向阳特殊的自然优势,采取政策引动、示范带动、规模拉动、服务推动等措施,全力推进向阳早黄瓜的规模化生产,积极引导群众唱好“向阳早黄瓜”主角戏,真正使向阳早黄瓜这个“瓜”成为该村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同时,村党支部还组织种植户到外地参观考察,学习先进栽培技术,努力提升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目前,全村共种植早黄瓜600多亩,平均亩产值达4000元以上,纯利润3000元以上,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向阳早黄瓜种植成功和取得的经济效益,带动了一大批邻近地区农民的种植意愿,大家纷纷到向阳村学习种植经验,预计今年产量将再创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