漾濞:党建“四驱”激活扶贫新动力
作者: 发布时间:2015-12-31 16:43:24 点击率:79
漾濞县把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新阶段扶贫攻坚主战场,按照“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的工作思路,以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工作核心,积极整合资源,促进融合项目,激活了扶贫新动力。
建强服务阵地,夯实党建基础。一是阵地建设全面覆盖。先后投资近500万元,建设35个党支部阵地,实现党员活动场所的全覆盖;二是集体经济全面开花。成立领导小组,划分责任片区,并在多次摸底调查的基础上委派专人进行包干,协助12个村委会开创了形式多样的村级集体经济,彻底破解了“空壳村”窘境;三是多训齐施提升致富能力。强化党员带头,邀请外来专家授课、本土专家讲经、创业能手传道,先后投入6万元,邀请州内外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围绕核桃抚育、中药材种植、特色养殖、电子商务、集体经济建设等10多个方面,开展培训1200人次,全面提升群众种、养、管、销的能力;四是党员队伍不断优化。漾江镇以“双推进”为契机,在抓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的同时,通过专题培训,让党员及时更新知识,掌握新的技能,还严格执行“考察择优、成熟一个吸收一个”的党员纳新规定,在性别、年龄等方面配强、配优基层党员队伍;四是服务平台高效运行。结合镇村两级社会事务办理以及人员管理的需要,全镇12个村党总支安装使用了党建综合服务平台,高效快捷地办理群众事务,不断优化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培优特色产业,激发扶贫活力。一是着力实现核桃提质增效。在已进入管护、抚育阶段的原种植面积22万亩的基础上,重点对60000亩泡核桃实施品种改良、修枝打桠、施肥防病防虫等相关措施,实现核桃提质增效;二是着力拓展中草药种植业。依托森林资源优势,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成立中药材种植公司3个、合作社5个,种植包括天麻、重楼、玛卡、党参等10余种,面积达4000多亩,实现年收益80多万元的中草药,十三五期间预计达10000亩,有效提高群众收入;三是推广原生态、无公害种养业。推广种植油菜花、苹果以及养殖中华蜜蜂,形成花果蜜链条式互补发展,其中苹果173亩,蜜蜂1270桶,油菜600多亩,保障蜜源的同时出产优质菜油和苹果,最大化提高效益;四是发展特色生态养殖。以肉牛、黑山羊和无量山乌骨鸡养殖为主,以上邑村为代表的牛、羊养殖片区存栏量各达1300余头;以三厂局傈僳族村寨为代表的无量山乌骨鸡养殖区已引入鸡苗4800多羽,现已成为群众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
改进基础设施,健全服务体系。一是改善路网建设。先后建设乡村公路42km,投资2100万元;新建脉双大桥1座,投资3020万元;投资807.6万元,实施村内道路硬化80.76km;投资270万元,实施村组道路硬化18km。二是改善农灌人饮设施。先后投资98万元,修复普坪、旧村、塘塔佐农灌坝塘3处;投资1488万元建设畔村沟、甘屯沟等三面光农灌沟渠62km;先后投资380.4万元,新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3件,解决农村安全饮水15037人,大牲畜9954头;新建集镇供水工程1件,解决安全饮水11423人、大牲畜5712头;三是完善服务体系。投资230万元,建设漾江镇卫生院医技楼1栋;投资165万元,建设阿家、荨麻箐等11个村级卫生室。投资90万元,建设紫阳村、桑不老村等6个村级文化活动室;投资170万,建设普坪村、安南村等7个文化活动场所;整合资金285万元,新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处,救灾物资储备库1个,集贸市场1个,改造商业街道路1.2公里;完善漾江镇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镇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平台及老年活动场所,提供涵盖就业、职业技能培训、人才服务、社会保障、劳动争议调解仲裁、老年服务等功能的公共服务。
抓实生态建设,打造宜居环境。一是林地建改保资源。立足本镇实际,投资322.725万元,在12个村等实施生态林建设33.1万亩;投资81万元,在荨麻箐村、江桥村、金盏村和抱荷岭村实施低效林改造0.9万亩。有效盘活了林地资源,保护了森林资源。二是能源建设省资源。投资475.32万元,开展节能灶项目,12个村委会共建节能灶3961;投资128.8万元,在农村安装使用太阳能368台;投资150.75万元,在金盏等8个村委会建设太阳能路灯201套。三是宜居工程美乡村。为提升农村社会文明水平,漾江镇积极开展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的“三清洁”环境集中整治活动,推进农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着力解决危害群众身体健康,威胁城乡居民食品安全,影响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全镇先后投资100多万元,新建5立方垃圾池70个,购买垃圾车一辆,设置公益性岗位8人,拆除乱搭乱建16处,出动人力4000人次、车辆65次,清理垃圾30余吨;投资830万元,建设垃圾中转站1个、污水处理厂1个,从根源上整治了生产生活垃圾,有效打造了宜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