漾濞县五措并举推进群众工作扎实开展
作者:漾濞县委组织部 发布时间:2013-09-26 10:30:11 点击率:32
在“四群”教育工作中,漾濞县认真落实省级机关挂县包乡联户、州级机关挂乡包村联户、县级机关挂村包组联户要求,各级干部扎实开展“三深入”、“四联户”活动,切实抓实领导带头挂点联户、干部职工结对联户、“1+X”党员联户、干部回原籍村挂钩、下派干部驻村任职五项措施,稳步推进群众工作的开展。
领导带头挂点联户促发展。按照“转变作风惠民生”的思路,突出领导干部这一重点,突出抓好领导带头示范这一关键环节,推行县委书记、县长、县委副书记和县委组织部长每人在每个乡镇挂钩1个村,在挂钩村蹲点联系2户以上群众的制度,实现了主要领导挂点联户乡镇全覆盖。其他县委常委、人大主任、政协主席在所挂钩乡镇的每个村挂2户以上,实现了挂点联户村级全覆盖。其他县处领导也按照要求实现挂钩联户5户以上,实现了县处领导挂点联户全覆盖。通过和群众面对面沟通、心贴心交流、“零距离”接触,真心实意听取群众意见建议,深入了解所挂钩乡镇、村的具体情况,全面掌握发展现状,深入挖掘发展潜力,理清发展思路,进一步深化对全县经济运行、社会发展情况的认识,实现了挂点联户促进全面发展的目的。
干部职工结对联户解民困。把“四群”教育挂钩联系点与创先争优、扶贫挂钩、新农村建设联系点等结合起来,根据行政村辖区面积和人口户数,辖区面积较大、人口较多的村由2至5个单位挂钩联系,辖区面积较小、人口较少的村由1至2个单位挂钩联系,原则上每村都至少有1个挂钩联系单位,各级干部在本单位本部门挂钩联系点内结对直接联系群众。县级机关副科级以上干部结对联系群众不少于5户,乡镇科级领导干部结对联系群众不少于8户,其他干部结对联系群众不少于2户。各级干部职工带着政策、带着任务、带着感情,围绕访民情、抓落实、办实事、强组织、谋发展、促和谐六项任务,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开展民情恳谈,体验群众生活,体察群众疾苦,增进群众感情。建立了“三卡”,即:建立民情联系卡,注明自己的联系电话、服务承诺和监督电话等内容,送到结对联系户群众的手中,方便群众经常联系;建立民情登记卡,记录联系户家庭基本信息、生产生活状况、反映事项、需要解决的问题;建立民情办结卡,记录住村入户具体时间、群众反映问题办结事项和效果等。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积极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干部回原籍村联户抓落实。为进一步扩大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的覆盖面,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推行干部在认真做好挂钩联系户工作的基础上回原籍地再联系2户以上群众的工作制度。干部回原籍地直接联系群众,具有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能较快与当地群众建立良好的联系渠道。在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过程中,能较快的掌握当地的发展难题,加快发展的重点,“对症下药”较好推动重点工作的落实。通过干部回原籍村联系群众各项措施的落实,实现了本地干部参与建设家乡的愿望,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构建了更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
“1+X”党员联户覆盖促和谐。为妥善解决党员干部少于广大群众的实际问题,各村社区党组织结合本村(社区)实际和党员情况,按照党员包户全覆盖的原则,发挥农村党员分类定位管理各组的优势,就近就便,确定每名党员联系户的户数和名单,实行农村党员“1+X”联系群众制度。每名党员联系1户或多户群众,全县农村(社区)党员,直接联系群众近2万户,使群众诉求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倾听和回应,各类矛盾纠纷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发现和化解,最大限度的减少了不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激发了社会活力,确保了社会和谐稳定。
下派干部驻村任职强基础。通过个人报名、单位推荐、组织部门审核等程序,选派了82名一批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作风踏实、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有较强事业心和责任感、热爱农村工作、热心服务群众、身体健康的干部,派驻贫困村、重点村、难点村,指导新农村建设,帮助基层找准发展思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按照“先进抓巩固、一般抓提升、后进抓转化”的要求,下派53名党员干部任行政村党组织常务书记,充实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力量,抓实基层党组织晋位升级工作。建立健全选派干部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选派干部任期目标责任、重大事项报告、请销假等制度。以采取随机调研、跟踪检查、电话督查等形式,强化对选派干部的管理,促进下派干部作用发挥,推动工作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