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党徽闪耀
作者:左继明、茶绍琴、常燕 发布时间:2014-11-19 10:17:25 点击率:62
——计生宣传员奚桥卫的山村服务情怀
深秋的早晨,山间雾气正浓,一缕阳光软软地洒在山头,一片片云南松静静地矗立着,在雾与光的交融中慢慢醒来。随着一阵“轰隆隆”的摩托车马达声,山下一车一人颠簸着盘旋而来,在飞扬的灰尘中若隐若现。来者是阿家村的计生宣传员奚桥卫,此行是要带领镇计生工作人员对该村的计生特殊、困难家庭进行慰问。
漾濞彝族自治县漾江镇阿家村,是一个海拔1860——2930米的高寒山区。位于漾濞、洱源、云龙三县交界处,地处偏远,山高坡陡。国土面积47.8平方米,辖11个村民小组,173户709人。是个彝、汉、白、傈僳4个少数分散杂居的地方。正如所有的村民委员会一样,阿家村也有着一批土生土长的干部,与全村百姓的生产生活捆绑在一起,以服务百姓为己任,只不过他们的工作更加艰辛。奚桥卫便是其中的一员。
“我开始干计生工作的时候刚好18岁”。奚桥卫回忆着自己在计生工作上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颇有感慨。“我开始干计生工作的时候刚好18岁”奚桥卫说。掐指一算,他从事计生工作已经25个年头了。当时,计生工作并不容易开展,由于老百姓的重男轻女和“人多力量大”的传统旧意识,超生现象比较严重。非婚生育、间隔期不足等计划外生育现象更是我行我素,计生情况十分混乱。而奚桥卫还只是一个十多岁的小伙子,腼腆的性格和传统思想的禁锢,使他连一些计生术语都羞于开口。但他明白计划生育是国策,必须严肃遵守,改变全村混乱的计生状况已是当务之急。他毅然用尚且稚嫩的双肩扛起了这个重任,旨在树立全村百姓的法制意识,瓦解一种旧思想,建立一种新观念。为此,他一次次奔走,一次次碰壁,一次次遭到责难,遭遇亲戚邻里反目,但始终在计生工作的路上奋勇前进。
“那时候干工作太苦了”。 由于兄弟姊妹较多,奚桥卫的家庭很困难。收入微薄,房屋狭小。但清贫的生活并没有影响他的工作,他仍然挎着那套几乎与自己形影不离的军用小包和军用水壶在彝寨里穿行。一方面宣传计生政策,一方面开展优质服务,一方面苦口婆心地动员、劝说。在2001年以前,阿家村是没有通村公路的。在没有公路、没有交通工具的年代,走村入户唯有步行。奚桥卫说:“为了摸清她们的生育情况,我必须挨家去看,一走就是一个星期”。饿了就吃媳妇做的苦荞粑粑,渴了就喝箐沟水。
“我经常背着娃娃去工作”。背着孩子工作,在生产任务较繁重的年代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奚桥卫作为一个男人也没有例外。据他回忆,1993年妻子生了场病,儿子刚满1岁,带孩子的担子便落到了他肩上。“我经常就是请人照顾媳妇,自己背着娃娃出去工作。去做台账,去走访”,奚桥卫淡淡地说。当时,计生工作已进入提倡“三为主”“三结合”的阶段(“三为主”即宣传教育为主、避孕为主、经常工作为主;“三结合”即计划生育工作坚持与发展经济、勤劳致富、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相结合)。工作方式更多偏向于经常性、持续性的服务和宣传随访,动员—汇报—动员成了基本的工作模式。工作的经常性、持续性把他牢牢地拴在了计生宣传员的岗位上,所幸工作成绩日渐突出。
“我们村1996年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超生现象”。据奚桥卫介绍,阿家村自1996年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超生现象,计划外生育也得到严格控制,计生工作走到全县前列。他本人也在1997年获得了“计生先进工作者”称号。2011年,阿家村的10本计生台账还获评县级“优秀”等次。为积极响应计生政策,他率先说服了家人,办理了“独生子女光荣证”。他说:“作为一个计生工作人员,又是党员,我一定要带这个头”。在他的带领下,他所在的村民小组20户中有5户办理了“独生子女光荣证”,办证比例占了阿家村的55.6%。近年来,村民们常常主动向他索要避孕药具,咨询计生政策和节育知识。办理“独生子女光荣证”这样的工作也只需帮忙填一填申请表,做做业务。工作内容轻松多了,计生工作已然走上了正轨。但在他看来,这些结果并不算什么成绩,仅仅是他多年来想要的一种改变。
“这些年最遗憾的事情就是没有选上村主任”。评价自己25年的计生工作,奚桥卫表示仍有遗憾。“这些年最遗憾的事情就是没有选上村主任”奚桥卫说。这不免让人感到纳闷,为什么计生员憧憬的却是村主任呢?他解释说,自己从十多岁就开始接触村级工作,包括计划生育、森林保护、卫生防护等等。熟知基层工作情况,也清楚地知道老百姓想要的是什么。而作为一名党员,为人民服务是他的追求。他想拥有个高一点的平台,为全村百姓多做一点事情。
如今,奚桥卫表示已没有竞选的想法了,现龄43岁的他已习惯了通过平凡人的小事来服务百姓。比如:在计生领域为百姓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用自己掌握的医疗知识给有需要的人看看病;为出行不便的群众代办一些业务等等。25年来,“为人民服务”早已内化成了他的自觉行动。“只要群众信任,上级信任,我就会一直做下去,我还要学习一些新的政策”,这便是奚桥卫对未来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