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真情染绿大山的致富先行者
作者:江静龙 常燕 发布时间:2014-11-19 10:22:15 点击率:113
苏光德,中共党员,1963年生于漾濞县太平乡箐口村袁家社,现为袁家片区党员中心户长。“生于斯长于斯”,初中毕业的苏光德,放弃外出打工的机会,毅然回到箐口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以艰苦朴素、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带领周围群众谱写一篇篇壮丽的诗篇。
核桃种植先行者
箐口村,距乡政府所在地11公里,国土面积61.3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3140亩,水田208亩,林地面积82824亩,核桃面积35137亩。全村共辖7个村民小组,有农户368户,人口1365人,居住着彝、汉、回、苗、藏、傈僳、壮7个少数民族,其中少数民族1008人,占总人口的73.85%。曾经是一个集边远、贫穷、落后于一体的落后村,经过多年发展,现已成为太平乡的富裕村、先进村。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地经济不景气,人们生活困难。回家后的苏光德,虽然当时的核桃单价仅为四五元,他却以超远的眼光,率先在自家地里大量种植核桃树,同时,也开始收购周围的核桃,一方面方便邻居卖果,另一方面,通过收购核桃赚取一定利润补贴家用。到现在,他家光核桃一项的收入就已达30万左右。周围群众看到他家种植核桃带来的惊人利润,纷纷效仿并常来取经,他毫不保留,因为核桃的种植、管护、烘制等每一环节都影响着核桃的品质,也影响着核桃的销售,待整个村核桃种植呈现饱和时,他又思考核桃的提质增效,通过不断摸索,逐渐形成一套自己的管理模式,通过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核桃品质,把自己的成功经验毫不保留地传播,引领周围民众致富,有时村民无法购买肥、药时,他慷慨帮忙。在他的带领下,箐口村的核桃实现了以数量多、质量优独占市场鳌头,进而带动了整个村经济的飞跃发展。到2013年,全村总收入1986万,人均纯收入14550元,仅核桃收入就达1523.52万元。由于群众的信任,20多年来,箐口村每年20%左右的核桃都由他收购转销。
立体农业领头羊
核桃是漾濞各村寨农户的经济支柱,在核桃产业迅猛发展的今天,苏光德不甘于人后,又打起了林下种植的主意。
在县委政府的指引和乡党委政府的关心下,苏光德看到了林下药材种植的商机。通过不断尝试,他在自己家的核桃林下,试种植了几亩重楼。几年下来,重楼价格飙升,利润可观,同时他也摸索出一套重楼种植的经验来,在他的指导和经营下,全村共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12户60多亩药材,其中重楼15亩、桔梗40亩、白芨6亩,重楼的亩产值达14万元,给群众带来了实惠。在核桃产业发展和林下药材种植的引领下,该村还大力发展畜牧业,逐渐形成了核桃种植——林下药材种植——畜牧养殖的循环发展模式,立体农业发展不仅提高了经营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了山区林业农业的和谐发展。
中心户长排头兵
在他的带领下,核桃和药材成了箐口扶贫攻坚的“先锋树”、新农村建设的“致富树”、建设美好家园的“生态树”、推进和谐建设的“基础树”、农民发家致富的“摇钱树”。农村经济发展了,作为基层的共产党员,作为袁家片区的中心户长,苏光德不忘党的宗旨,不忘党的栽培,不断以自己的努力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在小康路上阔步前进。
按照乡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作为箐口村的党员中心户长的一员,苏光德不计报酬、不辞辛劳,为群众的事多方奔波。多次召开中心户会议,会上与各群众交流核桃种植、药材种植、畜牧养殖经验,收集民众意见建议,传达上级指示等从没出现差错,以自己带头做起,做好榜样。每年,苏光德自己出一部分资金,带领周围群众投工投劳,组织修路,切实给群众带来了方便和实惠。苏光德以严的标准要求自己,面对箐口村越来越恶化的办客风气,村民间办事的相互攀比、大吃大喝、铺张浪费等现象,他带头从自己做起,精简办客,并这样要求周围的群众,村里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办客风气。
苏光德,一位用真情染绿大山的致富先行者,一位在箐口默默耕耘的勤劳老农民,在他身上没有“官”的光环,没有“富”的傲态,他一心扑在生产,把家乡的希望寄托在一棵棵核桃树上、一株株药材苗上,循着这样的路子,他坚信,箐口的明天山会更绿、水会更清、家乡会更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