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谈话要注意捕捉“弦外之音”
作者: 发布时间:2011-06-22 10:44:06 点击率:152
中共黑龙江海林市委组织部 刘胜利 |
2008年10月21日14:37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 |
|
![]() |
谈话是考察干部的重要手段和基本方法,是组织获取信息、了解干部的主要渠道。谈话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着干部考察效果和考察结果的实际运用。当前,由于受谈话范围、谈话手段以及谈话对象“老好人”、“怕报复”、“不担责”等心理的影响,个别谈话对象中还存在着不想谈、不愿谈、不敢谈的问题,即使是能够介绍一些情况的,关键处只言片语,话中有话,而不是明说出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弦外之音”,这时如果不注意捕捉信息,并认真加以分析,就失去了解真实情况的有利时机,进而影响到考核评价的准确性,导致考察失真。 熟悉干部考察工作的同志都有这样的体会,一些谈话人或是欲说又止,或是露头截尾,或是闪烁其辞,但往往就是这样最关键的一、两句话,却隐藏着最有价值的信息,不乏真知灼见、肺腑之言、忠正之说,更能反映干部客观、真实的情况。只有注意捕捉“弦外之音”,善于解析言外之意,才能更好地考实评准干部。从考察实践看,要想真正做到这一点,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知整体。能否捕捉到“弦外之音”,是考察者自身考察能力和熟悉、掌握情况程度的检验。从信息论的角度看,谈话是一个编码与解码的过程,由于谈话对象千差万别,对谈话的内容、要求和重点,也应各有侧重,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这就要求考察人员要熟悉整体情况,既要充分掌握被考察对象的行业特点、自然情况、工作岗位、主要经历、所处环境、不同时期表现和纪检、监察等有关方面了解的情况,又要了解谈话对象的有关情况,因人而异,把谈话语境和干部的特性最大限度地和谐起来,有效进行互动,洞悉言外之意,取得对症下药的最佳效果。如果整体情况了解得不够全面,对谈话反映的一些事情听不出来或是根本不懂,就很难发现问题,也就背离了考实评准的目标。对谈话人员的情况也要有所了解和掌握,有针对性地选择与被考察干部的工作息息相关的人员谈话,包括在日常工作或社会交往中与考察对象接触较多的人员,考察对象所在单位具体从事人、财、物工作的人员,便于全面、客观地了解被考核对象的现实表现。 二是精沟通。不管说“弦外之音”者是否故意暗藏玄机,听者必须弄明白他的真实意图。谈话不只是一种理性的推动,更重要的是一种心理互动的过程。谈话时要善于沟通,营造和谐的谈话氛围,增进谈话双方的理解交流,使谈话对象打消顾虑,主动配合。要学会运用各种谈话方式和谈话技巧,引导谈话对象说真话,讲实情。谈话过程要抓住中心,通过适当方法让对方明白谈话内容和意图,以免对方摸不透,心存戒备。对谈话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防止出现僵局。对干部应谈而未谈,或已经谈到但还不能准确把握的想法和问题,要注意提示和询问,因势力导,深入挖掘,直到弄清问题的实质。同时,过渡不要太突然,以免造成谈话对象欲言又止的情况。当出现“心存应付不想谈、心存偏见不愿谈、心存疑虑不敢谈”的情况时,要善于把握时机,做好疏导感化工作,将谈话引向深入,引导对方说出心里话。 三是善体察。俗话说“听话听音”,话语的“弦外之音”在表面上是看不到的,但它传达的信息却极为微妙,而且稍纵即逝。考察谈话不仅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色、察其心、知其思。这就需要考察者要具备政治敏感性和洞察力,能够从细处着眼、从细节入手,精心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准确、细心地辨别各种言外之意,体察言者的真正用心和真实想法。要善于“察言观色”,让自己的思想始终“跟踪”谈话对象,注意从谈话对象的神态、语气变化,甚至是肢体语言中,捕捉信息,发现问题。谈话中,不仅要听懂谈话对象的正常表述,而且要听懂言外之意,既要关注常规现象,又要抓住反常现象,透过现象看清实质。 四是会分析。“弦外之音”对考察干部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这就要求考察都要勤于思考,分析谈话对象的心理,甄别谈话内容的真伪,认真加以归纳和概括。要注意对谈话内容进行相互参照,相互印证,及时准确地在众多的问题或环节中抓住重点问题,分析症结所在,把握关键环节。对提出的具体问题要认真核实和了解,弄清问题的真实情况、因果关系,从而作出正确判断。对反映考察对象的有关敏感问题,更要慎重对待,认真用心思考和辨别。如从中发现隐密问题的线索,要进行专题调查,搞清实情。对于那些情况复杂、各有说法的意见和言论,要防止偏听偏信,以偏概全,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进行综合分析,并做出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