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简报第46期
作者: 发布时间:2013-03-01 10:35:36 点击率:65
第46期
(总第95期)
2012年11月27日
■指导员调研文章选登
发展不平衡 一山两个样
——苍山西镇秀岭村基本情况调查
杨秀芳
自从来到秀林村任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以来,结合深入开展“四群”教育活动,认真按照县委政府的安排部署,结合秀岭村实际,明确工作目标责任,严格要求自己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切实转变作风,一一走访直接联系户,积极开展民情走访调研活动,进行了逐户走访调查,进一步了解了秀岭村每一户农民群众的家庭情况和生产生活情况。整个行政村284户农户1211人分散居住在东西走向的秀岭山脉,大致分为山南山北两大片区,山南与山北两大片区之间发展不平衡,而且差距很大,整个秀林村的情况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农业发展滞后。种植业方面。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豌豆、蚕豆、苦荞、白芸豆、洋芋等杂粮为主,玉米是全村的主要种植品种,占总种植面积的80%。由于秀岭村属偏远高寒山区,靠天吃饭,全村土地等级不高,水利设施不完善,抵御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差,致使粮食亩产量不高,农民在土地上增加收入受到严重制约。而且平均每户耕地面积不足5亩,人均口粮295公斤,难以通过种植实现可观收入,加之肥料涨价,种植成本提高,种地对农民来说根本不划算。养殖业方面,主要以家庭分散养殖猪、黄牛、黑山羊和土鸡,而且缺乏水利设施和养殖技术,难以形成规模养殖。
群众收入偏低。由于多数农民思想守旧,尤其南片区的群众,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受教育的机会少,新技术的普及渠道不畅,缺乏致富信息、资金、技术及致富项目,只能依靠种地为生,而种地只能解决温饱,无法积累发展资金;除外,该地区群众没有招工信息来源,即使在农闲时外出打工,也只能从事一些建筑等苦力活,多是临时工,固定性较差,相对不稳定,无固定保障。
基础设施不完善。由于缺乏资金,南片区还存在着道路没有硬化和村民吃水困难的状况,这不仅影响了村民的正常生活,也阻碍了秀岭村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制约了人民群众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南片区的的卫生厩比较少,人蓄分开情况不明显,导致一些群众健康出现的问题,本来经济比较困难的群众,再加上医疗费用的经常性支出,加重了群众的经济负担,同时,由于健康水平低,影响了群众生产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发展不平衡。通过入户调查了解,“发展不平衡,一山两个样”比较明显。秀岭村虽然有玉香梨、核桃、畜牧3大经济产业,但产值较低,而且由于地理条件、自然环境条件差,交通不便,群众经济收入的差异和村民素质的差异,使各村寨之间发展不平衡。居住在北片区(秀岭、大地埂、下果、道班)的群众交通相对要方便些,离县城也比南片区(平梨、马家地)近得多,该地区交通便利、水利设施好,家家有自来水,群众新修房屋、改造卫生厩的较多,卫生厕、太阳能、节能灶的使用率和院心硬化率得到普遍提高,群众生活条件普遍得到改善;二轮摩托车和三轮摩托车成为了主要的交通工具;拥有微型车的农户有3户,拥有客货两用农用车的有11户,拥有拖拉机的有2户,拥有电动打药机的有6户。而南片区,海拔高,气候寒冷,离县城远,交通不便,比居住在北片区的群众困难落后得多,水利设施基础差,吃水困难的群众还占50%以上,45%的农户通公路,但路面没有硬化,垛木房和垛木厩还占20%,卫生厕、太阳能、节能灶的使用率、院心硬化率不到30%,群众的卫生健康水平也相对低,有极少数家庭还没有电视机等家用电器;摩托车的拥有率不到40%,80多户人只有一辆微型车。
通过与村民谈心了解到的农民群众在就业、就医、上学、社保、吃水、行路、通讯、用电等基本民生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收集农民群众对党委政府的意见和建议,使自己进一步融入农村,真正成为秀岭新农村建设的领导者、建设者、推动者,为秀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这就是秀岭村的基本情况,各自然村之间发展不平衡。
(作者系县妇联派驻秀林村指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