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平:田园处处荡欢歌
作者: 发布时间:2012-07-16 15:23:48 点击率:15
永平:田园处处荡欢歌
每到傍晚,永平市政广场、绿趣苑广场、苏屯黄家小院、七屯篮球场、狮子塘阿毛家等地方就成了“乡村大乐园”。
“阿表妹,打歌来!”“阿表哥,打歌来!”“打歌打到月亮落,我们不回家……”每当听到厂街乡阿毛打歌队撩动心弦的彝族调子,看到他们“叫地抖三抖”的舞步,许多人都会情不自禁地参与其中。“歌头”阿毛说,“下完田头上床头”、“天黑就抱电视机”是多年以前村民的生活。但随着打歌队逐渐成器起来,43户农户白天做农活,夜里欢聚一起唱唱跳跳,生活有了无数“乐子”。50多位村民自从加入了打歌队,不打麻将不赌博不斗殴,诚心孝敬父母调教娃娃,名气越搞越大。
“现在,健身队由原来的18人发展到30多人,拿手好戏《春蕾》曾上过大理电视台。我们已经走出了村里,走到了县里,将来还想走得更远!”说到这儿,博南镇苏屯健身三队的王菊珍和她的姐妹们把爽朗的笑声欢快地散在地上。这支成立刚三个年头的清一色“娘子军”,以巾帼不让须眉的飒爽英姿,传唱经典老歌,善舞现代舞蹈,“蹦”出了新农村妇女的崭新面貌。
为满足广大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县委、县政府大力发展乡村文化、社区文化和广场文化。2004年至2007年,把每月第一个星期五晚确定为县城广场文化活动夜,先后组织广场文化活动40多场,演出节目500多个,10万多观众在活灵活现的乡土节目中憧憬着美好未来。
县委、县政府顺势而为,通过财政拨款、项目投资、群众集资和部门整合等形式,新建了一大批文化馆站、农家书屋、信息共享工程、文化活动广场等基础设施,实现了城乡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全覆盖。如今,7套全民健身路径、7所农民网络培训学校、8个农民文化大院、73个村(社区)公共文化室和农家书屋,不但丰富了广大农民群众的业余生活,还使他们在家门口就可“淘金”“充电”;县委宣传部、县教育局、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县文联、县志办等部门充分发挥优势,组建了50多支农民业余文体活动队、18支老年人文艺演出队和龙街镇初级中学乙酉书画社,成立音乐、美术、摄影、舞蹈等专业协会,开办美术、书法、摄影、音乐等各类艺术培训班;广大文艺工作者从社会生活中汲取素材、提炼主题,以优秀文艺作品的力量感染感动群众、激励鼓舞群众。精心打造的原生态苗族歌舞《嘎蒙卡兜》和小品《小日子·好日子》分别获得2011年大理三月街民族节“蝶泉杯”文艺会演和民族民间文艺大赛优秀节目金奖。随后,《嘎蒙卡兜》作为大理州3个节目之一参加云南省第七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大赛并获银奖。在庆祝建党90周年“花儿朵朵向太阳”全省少儿舞蹈大赛上,选送的《龙头三弦真稀奇》荣获节目银奖、编导银奖、表演银奖和优秀组织奖。
(作者 杨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