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平:完善“四项制度”助力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作者:张云治 发布时间:2014-12-19 09:11:59 点击率:42
2014年以来,永平县以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重点,以开展党的群众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健全完善了“四项制度”,在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上取得实效。
一是健全完善县级部门挂钩包村制度。对全县73个村(社区)工作情况、重点工作进行系统排查,结合县级部门的工作实际,认真分析研究,努力提高挂钩对象与挂钩部门间的“匹配性”。从便于党建工作推进的角度,将牵头开展“红色股份”试点的组织、扶贫等部门调整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薄弱村,将便于项目整合的文广、发改等部门调整到村民小组党支部活动场所建设难点村;从便于重点工作推进的角度,将交通、水务等部门调整到涉及公路项目、重大水库建设的村,将业务相关的宣传、卫生等部门调整到全县重点工作“三清洁”试点村;增加了11个县级部门对11个被评定为“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或涉及重大项目的村实行合力帮扶。创新开展了“城乡支部手牵手·党群融合心连心”、“热水行动”等结对帮扶主题活动,赢得了基层组织和广大群众的好评。
二是建立健全县处级领导挂钩联系乡镇和挂钩帮组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制度。结合县委领导班子调整,对县处级领导挂钩联系乡镇工作进行了调整,所有乡镇实现由县委常委牵头、其他处级领导配合的格局。将村级软弱涣散党组织作为今年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重点,全县7个村级软弱涣散党组织均由县委常委挂钩整顿。工作开展以来,通过调整配强村“两委”班子、协调县级部门重点帮扶、县委常委与村级干部谈心谈话等举措,全面实现了整改提升。
三是研究出台了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将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列为2014年党的体制改革重点内容加以推进,按照上级部门的有关要求,在深入调研、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研究出台了《永平县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县四班子主要领导带头,全体县级领导把服务群众联系点建立在边远贫困山区和矛盾较大、问题集中的工作一线。全县4221名县乡干部与9274户群众结成了帮扶对子,走访群众15000多人次,听取意见建议6410条,为群众办实事好事850多件。
四是认真落实在职党员到社区报道服务制度。采取个别走访、发放问卷、集中座谈等方式,认真听取博南镇老街社区群众的意见建议,掌握群众需求。结合在职党员工作性质和特长,将特长相同、职业经历相似的在职党员编成一组,分工协作,联合服务。博南镇老街社区党总支一周集中安排2天接洽在职党员报到。截止目前,全县1597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围绕政策宣传、纠纷调解、治安管理、社区文化建设等,开展服务活动43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