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扬在山村里的一面旗帜
作者: 发布时间:2014-01-03 14:37:40 点击率:62
走下普渡收费站,在山林掩映的村庄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国旗飘扬下的楼房,这就是龙街镇普渡村“两委”的战斗堡垒,普渡村组织活动场所。在这里主政的是一位习惯被人们称呼为“琴琴大姐”的中年妇女,她26年如一日,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为了一方百姓的幸福生活,舍小家顾大家;她虽是女儿身,却巾帼不让须眉,比一般的男子强上百倍;她花季入行,从媳妇熬成婆,赢得了无数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她坚忍不拔,果敢勇毅, 带领群众不断开创了普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她,就是龙街镇普渡村党总支部书记常惠琼。
常惠琼,女,彝族,1968年出生,现年45岁,1987年进入村委会工作,1990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0年至今任普渡村党总支部书记。1987年,当时还不满19岁的彝族姑娘常惠琼,由于吃苦耐劳,办事认真,邻里称赞,学历相对较高,被村委会所赏识,招进村里做了一名文书,从此踏上了她的女“村官”之路。一干就是26年,她从文书到支书,从不熟悉到能掌控全局,从“小常”到“常大姐”,一路走来,伴随她的有辛酸,有泪水;有排斥,有不理解;有埋怨,也有不支持,但她却从来没有后悔过,始终如一把青春和汗水奉献给了党和人民。尤其是在担任普渡村党总支书记的13年里,她作为一班之长,团结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锐意进取,破解难题,奋力拼搏,迎难而上,成功谱写了普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篇章。
榜样聚人心,树党员形象
在上任伊始,也有人对这位能干的女支书提出过质疑 ,大家认为:“常支书一介女流,连男人都干不好的事情,一个女人能有多大本事,凭什么能带领好2000多人的一个大村”。“两委”班子成员中也有一些人明里不说,心里却在等着看这位女支书出丑。为了证明自己能行,不让别人看笑话,常支书首先从人抓起,她认为:“村‘两委’不团结,就没有战斗力,村干部在群众心里就没有威信,办起事来也会大打折扣,同时党员‘党’的现象也十分突出,必须加强整顿,树好党员队伍这面大旗”。说干就干,常支书首先从班子内部入手,抓学习,严纪律,促团结,打基础,逐一和班子成员交心谈心,听取意见和想法,消除彼此间的隔阂,个人做到凡事以大局为重,遇到村内重大事项和群众关心问题的决策,都会征求每位班子成员的意见和想法,从来不搞“一言堂”或个人说了算,坚持做到办事公正、处事公平、要事公开。在她的倡导下,村里坚持实行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制度,进一步增加了工作的透明度,消除了彼此间的隔阂和疑虑,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有力推动了全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同时,她高度重视党员队伍建设工作,每新发展一名党员,她都亲自把关,对发展对象的德能勤绩表现进行跟踪调察,对不符合党员要求的一律拒之门外,把好党员入口关。针对党员队伍中存在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明显、党性意识差、不严格要求自己、带富能力弱等问题,她积极带领支部班子深入党员中查找问题、听取意见、研究对策,并结合“云岭先锋”工程、创先争优等主题实践活动,突出党员职责义务、奉献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性观念等方面的教育,通过上党课、组织党员尽义务、增强党员荣誉感等方式,进一步激发广大党员干事创业、履职尽责的激情,在全村树立了“党员一面旗”的良好形象。通过整顿教育,村“两委”班子心齐气顺了,党员队伍作用发挥好了。
实干赢民心,建秀美家园
关系理顺了,接下来就是干事。她认为,一个地方只有经济社会发展了,人民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这是一切工作开展的动力和源泉。常支书作为一个村的“领头雁”,心里时刻装着群众。普渡村完小师生的住宿问题就一直是他心中的一个结,整个校区除了教学楼是新建的外,其余的房子全部都是D级危房,每到打雷下雨,她都担心得要命,生怕万一有什么闪失,无言面对广大父老乡亲。于是她东奔西走,动员一切可以利用的关系和人脉,到处争取资金和项目,起初收效甚微,一年下来也就筹集了那么两三万元资金,可这对于要建设能容纳100多名师生的宿舍楼,简直就是杯水车薪,但她并没有气馁,仍然四处呼吁、争取,直到2007年,在她的努力和挂钩单位的帮助下,终于筹集到60多万元资金,在普渡村完小新建了两幢700多平米的宿舍楼和一间学生食堂,彻底排除了安全隐患,让广大师生住进了安全、宽敞的宿舍楼,她也放下了心中的一块石头。2009年,全省上下遇到了百年不遇的大旱,普渡村也无一幸免,群众生产生活无法开展,甚至连人畜饮水都得不到满足,其中瓦房、中村、席家三个村民小组最为严重,只能从很远的地方、靠人背马驮来解决生活用水,群众生活苦不堪言。常支书得知情况后,无暇顾及自家的饮用水和生产用水问题,通过和班子成员统一后,及时为群众购买了一批塑料桶,同时带领班子成员徒步几十公里,四处寻找水源,腿被摔青了、家里人埋怨了,她都全然不顾,继续不分白天黑夜寻找水源,积极发动党员群众挖沟、埋水管,最终为3个村民小组修通了自来水,缓解了人畜饮水压力,保证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010年8月,先后失去丈夫和一个孩子的苏丽芬和仅剩的一个残疾儿子相依为命,由于没有劳动力和经济来源,家庭情况十分贫穷,可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连他们住的房子也被雨水无情的冲垮了,常支书知道后立即带领班子成员奔赴现场,帮助她们清理物品,安置生活,并积极向上级反映、争取,协调了10000多元钱,为她家盖起了新房子。现如今,通过娘母两人的辛勤劳作和泡核桃的培育,家庭年收入达到了3万多元,逐步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同时,在她担任支书的十多年时间里,一直把改善基础设施,改进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作为为民服务的头等大事来抓,先后争取项目百余个,资金总额1000多万元,使全村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得到较大的改善,实现了社社通路、户户通电和自来水的目标。2008年又先后投入资金470多万元,在全村实施了扶贫开发千村推进工程,使群众的人居环境较以前有了全面的改观。
发展得人心,强集体经济
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好了,日子一天天好过起来,可村里有时却揭不开锅,难以维持正常的运转,更谈不上拿钱为村民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形成了典型的民富村穷现象。为了解决“空壳村”这一问题,2006年,在常支书的倡导下,村里毅然决然举债2万多元,向村民购买了一块山林,种植泡核桃40多亩,通过几年的精心管护,如今泡核桃经济初显成效,收入达到5000多元,每到秋季,看到核桃树上挂满了绿油油的核桃果时,总能看到她满脸洋溢的欣喜笑容。可作为村党总支部书记的她并没有因此而满足止步,仍然不断探索新时期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加村级收入的新路子,又在2008年争取到一个街场建设项目,投入资金15万元实施了普渡街场建设工程,进一步增加了村级集体的收入,彻底解决了“无钱办事”这一问题。通过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进一步加快了普渡村富民强村的步伐,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也为村上的经济来源增添了新路子。
搏击风浪显本色,巾帼豪情胜须眉。常惠琼作为一名最基层的党支部书记,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不断以她朴实无华的努力和智慧,以女性独有的坚韧和毅力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带领全村广大党员干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奔忙着。由于工作出色,她先后于2005年、2008年、2009年被镇党委评选表彰为优秀党务工作者,2007年和2011年被县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0年被州委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村党总支部也分别于2010年被镇党委表彰为先进党支部,2011年6月被县委确定为全县基层党建示范点,同年被县委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2012、2013年连续被镇党委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在今年的村党支部换届选举中,她再次以高票当选,成功连任村党总支部书记。面对着成绩和人民的殷殷期盼,她又迈开矫健的步伐,奔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