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一名离不开群众和群众离不开的干部——记云南省大理州永平县水泄乡乐把村党总支部书记张德雄同志
作者:李增瑞 周明武 发布时间:2015-08-17 17:09:47 点击率:297
要做一名离不开群众和群众离不开的干部
——记云南省大理州永平县水泄乡乐把村党总支部书记张德雄同志
在永平县水泄乡乐把村,提到张德雄的名字,以及对他的评价,无论村里的大人还是小孩,都会用彝家朴实的本地方言说:“比较侯”。“比较侯”,是彝家对一个人为人、做事最大的认同。乐把村位于横断山脉、澜沧江边,发展问题、贫困问题、民风问题始终困扰着这个边远山区村的历届村级班子。2007年10月,张德雄进入村上任林业员,工作中始终勤勉敬业、干劲十足,逐渐得到了基层党员群众和上级党委政府的认可和好评。2013年5月,他选任为乐把村支书以来,团结带领“村两委”和村务监督委员会一心一意谋发展、扎扎实实办实事,特别是牵头成立了“乐把村为民服务先锋队”,做到了群众哪里有困难,先锋队就在哪里出现。他在工作中经常教育引导村组干部,我们要做一名离不开群众和群众离不开的干部。本着这个理念,在他的带领下,乐把村近两年以来取得了产业发展、民生改善、民风转变、干群关系和谐的良好成绩,受到了各级各界的好评。
建班子,带队伍,凝心聚力谋发展。乐把村位于永平县水泄乡西南边,距水泄乡政府所在地17公里,属于水泄乡最干旱的行政村之一,现有农户728户,人口2047人,其中彝族2038人,是一个民族边远贫困山区村。张德雄担任村支书后,面对当地群众靠天吃饭、借雨吃水的局面,他第一时间同村级班子其他成员深入研究贫困根源以及制约发展的瓶颈所在,提出了“建一个好班子、强一批好产业、引一条活水源、改一些坏风气、解一箩民生苦”的工作思路。针对当时村务公开不规范、决策机制不完善、值班纪律不严明等诸多弊端,他组织召开了由村“两委”和村务监督委员会全体成员、村民小组长参加的会议,研究建立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在工作有思路、管理有制度的基础上,他始终做到立说立行、以身作则,并注重抓好对村级班子成员的教育、引导、管理和监督。近两年来,乐把村村级班子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得到不断提高,抓落实、保民生、促发展、建和谐等各项工作的成效得到显著增强。
打基础,办实事,真抓实干立新功。根据确定的工作思路,张德雄首先从群众最关心、最急切的事情开始,不断夯实乐把村的发展基础和发展保障。一是争取资金 80.5 万元,组织实施了总长5.3公里的人畜饮水工程,共惠及农户199 户876人。争取资金45万元,实施人饮水窖50口、生产水窖58口,群众借雨吃水、无水种菜等困难得到了有效缓解。二是争取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实施了乐把村民族文化活动广场,解决了彝族群众打歌跳舞没场所、农闲饭后无去处的问题。三是争取资金90万元完成道路硬化3.5公里,争取资金8万元新建通组公路3公里。四是针对群众思富愿望强烈,但发展产业较为盲目的情况,引导群众在发展核桃产业上从重栽轻管向提质增效转变,并邀请上级有关部门到村开展科普知识讲座2场次,全村已栽植和科学管理抚育泡核桃1700亩,2014年总产值达800万元。同时,引导群众结合当地优势,大力发展土鸡、生猪、肉牛等特色养殖业,2014年畜牧业产值达210万元。此外,积极强化粮食高产措施的宣传贯彻实施,2014年粮食总产51万公斤,比2013年增加3.2万公斤。2014年栽种烤烟1850亩,实现烟农收入 433万元。通过多管齐下抓发展、促增收,201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18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 6100元。2012年至201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分别达33.18%、26.25%。近两年来,乐把村保持了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生改善、生态建设加强、群众文化娱乐活动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聚民忧,解民难,真情为民树口碑。当选为村支书后,张德雄发现由于乐把村小组地理位置较为分散,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意识和能力不强。为扭转这一局面,他牵头召集组建了一支由74名党员组成的“乐把村为民服务先锋队”。先锋队成立以来,一是成了群众困难面前的“活雷锋”。经过张德雄带领先锋队排查,发现马正权等12户困难户住房条件极端恶劣,随时面临倒塌的危险,他决定在3年任期内帮助他们改造危房,每年完成4户。截至目前,共已为残疾、弱智、孤寡等8户困难户解决了基本住房问题,共整合投入建设资金55.2万元,先锋队共义务投工投劳 624个、义务拉运沙石等建筑材料120车。在乐把村,无论群众的大小困难,先锋队知晓后均第一时间冲上。2013年5月28日,张德雄接到阿尾小组一户农户房子失火的电话报告后,迅速召集先锋队赶赴现场将火扑灭,事后先锋队带头捐款,全村共向失火户捐款两万多元用于灾后重建。二是成了致富路上的“领头雁”。先锋队成立后,带头发展核桃、烤烟等传统产业,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并积极探索致富新路子。比如乐把村酒房小组的16户农户,由于气候冷凉,长期以来始终生活在贫困线上,经走访调研,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先锋队动员酒房小组农户发展大树茶产业,加快脱贫步伐。三是成了破解空壳的“巧手匠”。先锋队结合乐把村实际,通过义务投工投劳种植核桃、对村级集市进行环境整治、整合资金架通自来水等方式,多渠道发展集体经济,集体经济快速摘掉了“空壳村”的帽子,目前收入已达2万多元,一定程度缓解了村级无钱办事的困难。四是成了乡风文明的“主心骨”。先锋队发现随着村民经济收入的增加,因乡村文化生活匮乏,赌博、酗酒等不良风气也悄然掀起。通过召开会议,先锋队研究出了刹住不良风气的妙招。由于乐把村是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村,群众普遍喜欢逢年过节打歌跳舞,先锋队以此为突破口,带头组织成立了4支打歌队,成员分布在全村的18个村民小组,打歌队成立以来,全村呈现出了大众打歌、全民同乐的健康文化生活景象。同时,通过支部发出“科学理财、文明生活”的倡议,大力倡导移风易俗,并组织召开了村民代表大会,对村规民约加以修订完善,鼓励群众之间相互监督、举报,浪费、斗殴等不良现象逐步得到了减少,近两年来未发生过群体性事件。
情系村民、扎根一线,上为党委政府分忧、下为父老乡亲解愁,是张德雄人生的奋斗目标和追求。任职两年多来,他带领乐把村“两委”和村务监督委员会严格遵守各项纪律规定和要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上级党委的要求始终保持高度一致,班子保持了团结一心干事业、齐心协力谋发展的局面,努力打造了基层党建工作特别是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的新常态,有效发挥出了先锋模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