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为了群众致富的好支书李树昌
作者: 发布时间:2014-02-13 14:52:20 点击率:78
在永平县龙门乡石家村,有这样一位群众交口称赞的好支书,正是在他的带领下,依靠调结构,兴产业,向土地要效益,使全村家家户户走上了致富路,住上了宽敞明亮的白瓦房,电冰箱、电视机、太阳能、摩托车、手机、电话等也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有的还住上了小洋楼,开上了小轿车,他就是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龙门乡石家村党总支部书记李树昌。
龙门乡石家村,过去由于这里产煤,有一些小煤窑,不论是群众还是村集体,经济收入同比其它地方还是比较高,所以一度被人们誉为“小康村”,但自2000年国家规范煤矿开采,全村的20多口小煤窑全部被封闭后,石家村的经济一度陷入低迷,100%的群众收入受到影响,大部分群众的经济收入减少一半以上。
如何使石家村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不降低呢?面对困境,李树昌并没有泄气和退缩,而是及时带领村“两委”一班人,深入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进一步吃透村情,理清发展思路,调整产业结构,向土地要收益,发展新兴产业,积极探索带领群众致富的新路子。
带领群众种田烟,打响了全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第一枪。小煤窑封闭后,大部分村民一年到头的生计只有靠种田来维持,生活很困难。要想增加群众收入,就必须向手中仅有的几亩土地要收益。结合村情实际,只有栽种经济效益较高的烤烟,才能迅速摆脱生活困难的局面。但是要想叫群众在自家的好田上栽烟,群众思想顾虑很大,光是从思想上就接受不了,更不必说实际行动,加之石家村祖祖辈辈都没有栽过烟,又缺乏烤烟种植和管理技术,所以推广种植烤烟难度很大。在这种情况下,要发动群众把烟栽到他们赖以生存的好田上,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为使全村党员和广大群众愿意栽烟并能用好田栽烟,使调整产业种植结构、增加群众经济收入获得成功,李树昌率先在自家好田上栽种了烤烟,并多次召开村“两委”班子会议和党员大会,发动班子成员和支部党员带头在自家的好田上栽烟。在亲身试种和广大党员的示范带动下,经过努力,田烟种植获得了成功,每亩收入达1400多元,与当时种水稻每亩800元相比,高出600多元。群众亲眼看到了栽烟的好处后,观念转变了,都愿意栽烟了,而且还把烟全部种植在了自家的好田上。目前,全村的田烟种植农户已达107户,种植面积达600亩,并且家家户户都获得了较好的收益。
李树昌在带领群众种好烤烟的同时,按照“一组一品”的思路,充分利用本地宜林的资源优势,积极培植新兴产业,带领全村群众种植茶叶,大力发展经济林果。目前,全村已经种植茶叶1100多亩,发展珍珠李、优质梨、冬桃等500多亩。为切实将茶叶等新兴产业发展好,村“两委”还积极与云龙大栗树茶厂和开远东洪绿色产业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将产品统一销售给公司进行深加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解决了村民销售产品的后顾之忧,使村民利益得到了保障,也充分调动了村民发展新兴产业的积极性。
他在发动群众搞好种植业外,还利用石家村山场广阔的优势,积极发动群众种植优质牧草,大力发展肉牛、黑山羊、生猪等养殖。目前,全村除自然草场外,还种植优质牧草112亩,发展肉牛297头,示范户15户;发展生猪养殖户36户;饲养黑山羊360只,示范户10户。
随着科学种田的普及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石家村的富余劳动力渐渐增多,为进一步开辟新的增收门路,他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积极组织劳务输出。但由于过去当地村民没有外出务工的习惯,加之思想不够解放,顾虑较多,很多人不愿意离开家乡。为组织村内富余劳动力外出打工,他牵头在县乡有关部门的帮助下,成立了劳动力转移输出培训点,并带头将自己的儿子送到杭州打工。在他们的带动下,在县乡劳动就业服务部门的帮助支持下,村内富余劳动力经过培训后纷纷到北京、辽宁、珠海、深圳、昆明等外地务工,截止目前,全村共输出富余劳动力190多人,外出务工收入每年达300多万元。
随着产业的发展,石家村群众收入得到了明显增加,但面对取得的成绩,他人并没有沾沾自喜,而是干劲更足了,积极带领村“两委”一班人向上级争取资金,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全力实施“三大工程”,改善村容村貌,为建设村美、民富、文明、和谐的新农村打好基础。一是实施基础强村工程。对6个村民小组的11条4.9公里的村组主干道路进行了硬化,新建入户硬化路面5756平方米;修建三面光大沟2条7.6公里,修建了供水管道3.2公里;架通了程控电话;实施了土地开发整理和机耕路建设。二是实施人居环境改造工程。对246户农户的住房墙体进行粉刷、美化,硬化庭院6700多平方米;对150户农户配套实施了改厨、改浴、改厕、改厩,建成太阳能洗澡间136个,改厕347平方米,改厩498平方米,液化气、沼气、太阳能、电磁炉等清洁能源进入了村民家中;广泛开展柴禾乱堆、粪草乱放、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禽畜乱跑为主要内容的“治五乱”活动。三是实施“爱我家乡、绿我家园”绿化美化工程。对乡村组道路两旁进行绿化,建成乡村组绿化带4公里。同时,发动群众在庭院内栽花草树木,美化家园。
由于李树昌带领有方,石家村停止小煤窑开采后经济发展不但没有下滑,而且通过调结构、培植产业,外出务工、输出富余劳动力,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群众生活水平更加提高。
有了钱,生活宽裕了,李树昌认为,还要有良好的村风民俗、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才算真正富裕,要加强群众精神文化建设。几年来,他多方协调办起了农民夜校,实施了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评比、党员“评星”活动,建起了村民文化活动室,并配备了各类图书4000册,引导村民学政策、学法律、学科技、学文化。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不仅提高了村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还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全村营造了勤劳致富、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
由于成绩突出,李树昌多次被省州县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村党总支部也多次被州县党委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如今,走进石家村,映入眼帘的是青瓦红白墙间一幢幢错落有致的民房,一条条干净整洁的水泥路,一排排整齐排列的行道树,一片片绿油油的田野和果园,挂满枝头的李子、桃子、梨散发着阵阵清香。但我们相信,这仅仅是一个美好的开头,相信在李树昌的带领下,明天的石家村将会更加美好。
龙门乡石家村,过去由于这里产煤,有一些小煤窑,不论是群众还是村集体,经济收入同比其它地方还是比较高,所以一度被人们誉为“小康村”,但自2000年国家规范煤矿开采,全村的20多口小煤窑全部被封闭后,石家村的经济一度陷入低迷,100%的群众收入受到影响,大部分群众的经济收入减少一半以上。
如何使石家村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不降低呢?面对困境,李树昌并没有泄气和退缩,而是及时带领村“两委”一班人,深入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进一步吃透村情,理清发展思路,调整产业结构,向土地要收益,发展新兴产业,积极探索带领群众致富的新路子。
带领群众种田烟,打响了全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第一枪。小煤窑封闭后,大部分村民一年到头的生计只有靠种田来维持,生活很困难。要想增加群众收入,就必须向手中仅有的几亩土地要收益。结合村情实际,只有栽种经济效益较高的烤烟,才能迅速摆脱生活困难的局面。但是要想叫群众在自家的好田上栽烟,群众思想顾虑很大,光是从思想上就接受不了,更不必说实际行动,加之石家村祖祖辈辈都没有栽过烟,又缺乏烤烟种植和管理技术,所以推广种植烤烟难度很大。在这种情况下,要发动群众把烟栽到他们赖以生存的好田上,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为使全村党员和广大群众愿意栽烟并能用好田栽烟,使调整产业种植结构、增加群众经济收入获得成功,李树昌率先在自家好田上栽种了烤烟,并多次召开村“两委”班子会议和党员大会,发动班子成员和支部党员带头在自家的好田上栽烟。在亲身试种和广大党员的示范带动下,经过努力,田烟种植获得了成功,每亩收入达1400多元,与当时种水稻每亩800元相比,高出600多元。群众亲眼看到了栽烟的好处后,观念转变了,都愿意栽烟了,而且还把烟全部种植在了自家的好田上。目前,全村的田烟种植农户已达107户,种植面积达600亩,并且家家户户都获得了较好的收益。
李树昌在带领群众种好烤烟的同时,按照“一组一品”的思路,充分利用本地宜林的资源优势,积极培植新兴产业,带领全村群众种植茶叶,大力发展经济林果。目前,全村已经种植茶叶1100多亩,发展珍珠李、优质梨、冬桃等500多亩。为切实将茶叶等新兴产业发展好,村“两委”还积极与云龙大栗树茶厂和开远东洪绿色产业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将产品统一销售给公司进行深加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解决了村民销售产品的后顾之忧,使村民利益得到了保障,也充分调动了村民发展新兴产业的积极性。
他在发动群众搞好种植业外,还利用石家村山场广阔的优势,积极发动群众种植优质牧草,大力发展肉牛、黑山羊、生猪等养殖。目前,全村除自然草场外,还种植优质牧草112亩,发展肉牛297头,示范户15户;发展生猪养殖户36户;饲养黑山羊360只,示范户10户。
随着科学种田的普及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石家村的富余劳动力渐渐增多,为进一步开辟新的增收门路,他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积极组织劳务输出。但由于过去当地村民没有外出务工的习惯,加之思想不够解放,顾虑较多,很多人不愿意离开家乡。为组织村内富余劳动力外出打工,他牵头在县乡有关部门的帮助下,成立了劳动力转移输出培训点,并带头将自己的儿子送到杭州打工。在他们的带动下,在县乡劳动就业服务部门的帮助支持下,村内富余劳动力经过培训后纷纷到北京、辽宁、珠海、深圳、昆明等外地务工,截止目前,全村共输出富余劳动力190多人,外出务工收入每年达300多万元。
随着产业的发展,石家村群众收入得到了明显增加,但面对取得的成绩,他人并没有沾沾自喜,而是干劲更足了,积极带领村“两委”一班人向上级争取资金,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全力实施“三大工程”,改善村容村貌,为建设村美、民富、文明、和谐的新农村打好基础。一是实施基础强村工程。对6个村民小组的11条4.9公里的村组主干道路进行了硬化,新建入户硬化路面5756平方米;修建三面光大沟2条7.6公里,修建了供水管道3.2公里;架通了程控电话;实施了土地开发整理和机耕路建设。二是实施人居环境改造工程。对246户农户的住房墙体进行粉刷、美化,硬化庭院6700多平方米;对150户农户配套实施了改厨、改浴、改厕、改厩,建成太阳能洗澡间136个,改厕347平方米,改厩498平方米,液化气、沼气、太阳能、电磁炉等清洁能源进入了村民家中;广泛开展柴禾乱堆、粪草乱放、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禽畜乱跑为主要内容的“治五乱”活动。三是实施“爱我家乡、绿我家园”绿化美化工程。对乡村组道路两旁进行绿化,建成乡村组绿化带4公里。同时,发动群众在庭院内栽花草树木,美化家园。
由于李树昌带领有方,石家村停止小煤窑开采后经济发展不但没有下滑,而且通过调结构、培植产业,外出务工、输出富余劳动力,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群众生活水平更加提高。
有了钱,生活宽裕了,李树昌认为,还要有良好的村风民俗、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才算真正富裕,要加强群众精神文化建设。几年来,他多方协调办起了农民夜校,实施了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评比、党员“评星”活动,建起了村民文化活动室,并配备了各类图书4000册,引导村民学政策、学法律、学科技、学文化。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不仅提高了村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还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全村营造了勤劳致富、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
由于成绩突出,李树昌多次被省州县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村党总支部也多次被州县党委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如今,走进石家村,映入眼帘的是青瓦红白墙间一幢幢错落有致的民房,一条条干净整洁的水泥路,一排排整齐排列的行道树,一片片绿油油的田野和果园,挂满枝头的李子、桃子、梨散发着阵阵清香。但我们相信,这仅仅是一个美好的开头,相信在李树昌的带领下,明天的石家村将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