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街村支书的一面旗毛朝杨
作者: 发布时间:2014-01-06 14:42:25 点击率:109
“他是厂街乡村支部书记的一面旗帜。”这是83岁的老党员罗会清给毛朝杨的评价。“作为一个党支部书记,要敢于树正气。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不能滑、不能推。哪怕把骨头拉得铮响,哪怕少活几年也要踮起脚尖干。毛朝杨同志就做到了这一点。”
1951年11月8日,毛朝杨出生在厂街乡炉塘村小黑佐,1977年8月参加工作,1980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7年8月至2013年1月,先后任原炉塘大队大队长、原粉壁大队党支部书记、七昌村党支部书记、炉塘村党支部书记兼村民委员会主任等职,曾当选永平县第九、第十、第十一次党代表大会和第十四、第十五、第十六届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94年被永平县司法局评为“优秀调解员”;1997年被永平县人民政府评为“农业普查先进工作者”;2001年被永平县人民政府评为“优秀村干部”;2004年被永平县税务改革小组评为“先进个人”;2007年被厂街乡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08年至2010年大理白族人民州人民政府“三五”依法治州工作先进个人;2010年被厂街乡党委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2011年被中共永平县委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2012年被永平县人大常委会评为“积极建言献策”优秀建议代表;2012年被县委、人民政府追授“信访工作先进个人”;炉塘村党支部2007年被中共永平县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2010年被大理州委表彰为“共产党员抗旱先锋先进基层党组织”。2012年12月28日夜晚,病倒在村委会,2013年1月29日22时,因患胰腺癌,不幸病逝,享年63岁。
“差账也要盖一幢教学楼!”
“差账也要盖一幢教学楼!”这是毛支书到任后看到炉塘完小简陋的教学楼后说的一句话。但面对群众干瘪的钱袋子,村里又没有一分集体经济的两难境地。毛朝杨想方设法与炉塘村在外工作人员取得联系,并通过种种渠道向上级“求援”。2008年,财政部驻云南专员办资助炉塘村60万元建盖教学楼。
“你们用60万资金,做成了在昆明100多万都做不下来的工程,事情办得实,再奖励给你们30万!”看到拔地而起的教学楼,财政部驻云南专员监察办聂愿兵专员赞赏地说。在此基础上,毛朝杨趁热打铁,又向县教育局争取资金,修建厨房、厕所、大门、围墙以及学生食堂。2009年10月21日,总投资118万元,建筑面积339平方米的炉塘村完小终于落成。
“娃娃是父母的心肝,也是村里的宝贝。只要他们有出息,炉塘就家兴村旺!今后,每一位村民都要配合学校老师,教育好娃娃,我们要一届带着一届干,一届干给一届瞧。一步步把村完小建成‘炉塘的北大、清华’,也要让其他地方的家长心甘情愿地把娃娃送到这里来。”学校建成典礼上,毛朝杨的肺腑之言,至今在校长曹证明心中滚烫。
带领党员群众苦战引来“幸福”泉
“这几天,我一拧水龙头,就自然而然地想起毛支书”。“原来吃水要到河边井里去挑,一个劳动力一边守一边挑,一天最多挑三四转。井里有锈,水难喝还不卫生。现在自来水接到一家一户,想什么时候用就什么时候用。”河边村民小组57岁的杨绍英对前去采访的记者说。
炉塘村是厂街乡的主旱区之一,素有“大旱三六九,小旱年年有”之说。缺水严重制约了全村经济社会发展。面对饱受缺水之苦的父老乡亲,毛朝杨决定向“水荒”宣战。由于生态脆弱,水源枯竭,全村范围内没有可利用的水源,他就带着村“两委”成员与技术人员一道搞起了“地下活动”。历经20天,终于在10公里开外的杨柳树村免粮库村民小组的大山里找到水源。水源找到了,但是当地群众不乐意。为消除他们的顾虑,毛朝杨与村“两委”成员“六顾茅庐”,挨家挨户讨水。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就是好朋友。免粮库村民同意把水源无偿供给炉塘。
开渠引水中,毛朝杨把全村104名农村党员分成4个突击先锋队,每天起早贪黑,披星戴月。在挂钩部门财政部驻云南专员办,县委、县政府以及县委组织部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十天完成全长9.8公里的管道建设,引来了清澈甘甜的山泉水。
“村里水少,我们就节约点。这水既是免粮库村民的养命水,更是我们的保命水。吃水不忘送水人。从今以后,免粮库村有困难我们不能不闻不问,有要求我们不能袖手旁观。”通水那天,毛朝杨一席话赢得两地村民拍手称赞。
压迫”百姓种核桃鼓了百姓钱口袋
“多谢你当年‘压迫’我们种核桃。现在核桃果已经变成硬币了!”。一到收核桃,七昌村的左字祥、李世学、马红兵、马建花、马赛金等许多群众都不约而同给毛朝杨打电话报喜。但当年毛朝杨发动他们种核桃时,很多村民都是强烈反对,尤其是从三年自然灾害中挺过来的村民,更是言辞激烈。“我们都饿怕了,咋舍得把饭蒸子地拿出来种核桃。”“地少要种粮食吃饭,谁让种就到谁家去吃饭。”“种烤烟一年就有收成,种核桃要等上十多年,我们享受不到,不要折腾了。”“不要大白天做黄粱美梦,要是种得成的话,老祖辈早就发展了,何必等到现在。”面对重重压力,毛朝杨进家入户掰着指头算账:“这块地不管种什么,总是有一定的产量。产量定了,收入也就定了。反过来种核桃呢,头三年不影响种粮食和烤烟,五六年后开始挂果,收入就逐年增加。”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毛朝杨甩开膀子,从我做起,带动每一位党员,用行动擦亮村民的眼睛。
全村核桃种植呈燎原之势时,杜有成和莽泽云兄弟俩却无动于衷。毛朝杨巧施“缠”功,靠“一天不行用一月,一月不行用一年”的韧劲和“你们不在常耕地上种核桃,我就到你们家里去吃饭”的拼劲,守着兄弟俩种核桃。如今,炉塘村核桃面积达16000亩,产值300多万。农户核桃面积最多的已经达到200多亩,收入最高的已6万元。
“蚕桑产业一定要发展起来”
农民过日子,要主副业结合,多元增收,钱袋子才饱。毛朝杨对全村如何实现共同富裕有着自己的盘算。
2004年,正值全县大力发展蚕桑产业,毛朝杨心头一亮,在村“两委”会议上,拍板把炉塘村河边村民小组134亩荒山荒地作为示范基地,采取“蚕桑+核桃”的模式进行开发利用。同时拿出9000元村集体资金,架设引水管道2.8公里,修筑水池13个,购买苗木无偿提供给村民。
“为了这事,毛朝杨与村‘两委’成员把各家各户的狗都混熟了!”群众“等、靠、要”思想刚刚转变过来,不料一封题为《栽桑养蚕本不错,何必破坏不老松》的举报信寄到国家林业局。联合调查组下来后,有的村干部十分着急,工作有心无力,躲躲藏藏;有的群众打起了退堂鼓。
眼看令人期待的产业蓝图要泡汤,毛朝杨心里显得更为焦急,他动员群众先把苗种上再从长计议。但是由于心中无底,担心白费功夫,40户农户纹丝不动。“我们又没有犯法,即便是犯了法,坐牢我毛朝杨去坐,与你们一点关系都没有。这个产业一定要发展起来,要不然河边村民再过十年、二十年,仍然是现在的穷模样”。
经调查核实,举报“风波”总算平息了下来。十年稍纵即逝。如今,桑叶变“钞票”,核桃变“元宝”。村民小组长郭玉华扳着指头说,各方面管理到位的王绍勇、王聪德、王丽美、杨梅花等8户农户,2012年收入已达4000多元,其他农户也有了三位数的收入。事实又一次证明,毛朝杨讲话是向着村民利益说的,做事也是照着村民的心。
富村民不忘富集体 积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每年大年初一、或是初二,回炉塘村过年的在外工作人员总能按时来到村委会,参加村里举行的一年一度“在外工作人员回乡献一策”座谈活动。这天,大家不分彼此,以村党支部为圆心围成一圈,嗑着香喷喷的葵花籽,畅谈所见所闻所想,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
在外人员刘达发挥自身优势,筹集资金20万元,为村里修建了8.6亩的鱼塘,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2008年,按照“善于把上头的政策决策变成村民利益”的计策,经党员大会商议,村里先后投入20万元,对村集体荒山——小团山进行绿色开发。10个党小组分区域种植核桃476棵,种植水果柿子1000株。
“每个党员每年投入2个劳动力进行薅锄,60岁以下党员每年筹集运送500斤圈肥进行施肥。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管护措施,让全村104名党员做起来手忙脚不乱。”“八年、十年后,这107亩集体经济林将给村里带来七、八万元的收入。那时村里就有更强的经济实力为村民办更多的公益事业。毛朝杨的遗愿就要变成事实了!”在现任村党总支部书记王亚松心中,毛朝杨虽已过世,但他创造条件办实事的工作作风永远管用!
1951年11月8日,毛朝杨出生在厂街乡炉塘村小黑佐,1977年8月参加工作,1980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7年8月至2013年1月,先后任原炉塘大队大队长、原粉壁大队党支部书记、七昌村党支部书记、炉塘村党支部书记兼村民委员会主任等职,曾当选永平县第九、第十、第十一次党代表大会和第十四、第十五、第十六届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94年被永平县司法局评为“优秀调解员”;1997年被永平县人民政府评为“农业普查先进工作者”;2001年被永平县人民政府评为“优秀村干部”;2004年被永平县税务改革小组评为“先进个人”;2007年被厂街乡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08年至2010年大理白族人民州人民政府“三五”依法治州工作先进个人;2010年被厂街乡党委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2011年被中共永平县委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2012年被永平县人大常委会评为“积极建言献策”优秀建议代表;2012年被县委、人民政府追授“信访工作先进个人”;炉塘村党支部2007年被中共永平县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2010年被大理州委表彰为“共产党员抗旱先锋先进基层党组织”。2012年12月28日夜晚,病倒在村委会,2013年1月29日22时,因患胰腺癌,不幸病逝,享年63岁。
“差账也要盖一幢教学楼!”
“差账也要盖一幢教学楼!”这是毛支书到任后看到炉塘完小简陋的教学楼后说的一句话。但面对群众干瘪的钱袋子,村里又没有一分集体经济的两难境地。毛朝杨想方设法与炉塘村在外工作人员取得联系,并通过种种渠道向上级“求援”。2008年,财政部驻云南专员办资助炉塘村60万元建盖教学楼。
“你们用60万资金,做成了在昆明100多万都做不下来的工程,事情办得实,再奖励给你们30万!”看到拔地而起的教学楼,财政部驻云南专员监察办聂愿兵专员赞赏地说。在此基础上,毛朝杨趁热打铁,又向县教育局争取资金,修建厨房、厕所、大门、围墙以及学生食堂。2009年10月21日,总投资118万元,建筑面积339平方米的炉塘村完小终于落成。
“娃娃是父母的心肝,也是村里的宝贝。只要他们有出息,炉塘就家兴村旺!今后,每一位村民都要配合学校老师,教育好娃娃,我们要一届带着一届干,一届干给一届瞧。一步步把村完小建成‘炉塘的北大、清华’,也要让其他地方的家长心甘情愿地把娃娃送到这里来。”学校建成典礼上,毛朝杨的肺腑之言,至今在校长曹证明心中滚烫。
带领党员群众苦战引来“幸福”泉
“这几天,我一拧水龙头,就自然而然地想起毛支书”。“原来吃水要到河边井里去挑,一个劳动力一边守一边挑,一天最多挑三四转。井里有锈,水难喝还不卫生。现在自来水接到一家一户,想什么时候用就什么时候用。”河边村民小组57岁的杨绍英对前去采访的记者说。
炉塘村是厂街乡的主旱区之一,素有“大旱三六九,小旱年年有”之说。缺水严重制约了全村经济社会发展。面对饱受缺水之苦的父老乡亲,毛朝杨决定向“水荒”宣战。由于生态脆弱,水源枯竭,全村范围内没有可利用的水源,他就带着村“两委”成员与技术人员一道搞起了“地下活动”。历经20天,终于在10公里开外的杨柳树村免粮库村民小组的大山里找到水源。水源找到了,但是当地群众不乐意。为消除他们的顾虑,毛朝杨与村“两委”成员“六顾茅庐”,挨家挨户讨水。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就是好朋友。免粮库村民同意把水源无偿供给炉塘。
开渠引水中,毛朝杨把全村104名农村党员分成4个突击先锋队,每天起早贪黑,披星戴月。在挂钩部门财政部驻云南专员办,县委、县政府以及县委组织部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十天完成全长9.8公里的管道建设,引来了清澈甘甜的山泉水。
“村里水少,我们就节约点。这水既是免粮库村民的养命水,更是我们的保命水。吃水不忘送水人。从今以后,免粮库村有困难我们不能不闻不问,有要求我们不能袖手旁观。”通水那天,毛朝杨一席话赢得两地村民拍手称赞。
压迫”百姓种核桃鼓了百姓钱口袋
“多谢你当年‘压迫’我们种核桃。现在核桃果已经变成硬币了!”。一到收核桃,七昌村的左字祥、李世学、马红兵、马建花、马赛金等许多群众都不约而同给毛朝杨打电话报喜。但当年毛朝杨发动他们种核桃时,很多村民都是强烈反对,尤其是从三年自然灾害中挺过来的村民,更是言辞激烈。“我们都饿怕了,咋舍得把饭蒸子地拿出来种核桃。”“地少要种粮食吃饭,谁让种就到谁家去吃饭。”“种烤烟一年就有收成,种核桃要等上十多年,我们享受不到,不要折腾了。”“不要大白天做黄粱美梦,要是种得成的话,老祖辈早就发展了,何必等到现在。”面对重重压力,毛朝杨进家入户掰着指头算账:“这块地不管种什么,总是有一定的产量。产量定了,收入也就定了。反过来种核桃呢,头三年不影响种粮食和烤烟,五六年后开始挂果,收入就逐年增加。”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毛朝杨甩开膀子,从我做起,带动每一位党员,用行动擦亮村民的眼睛。
全村核桃种植呈燎原之势时,杜有成和莽泽云兄弟俩却无动于衷。毛朝杨巧施“缠”功,靠“一天不行用一月,一月不行用一年”的韧劲和“你们不在常耕地上种核桃,我就到你们家里去吃饭”的拼劲,守着兄弟俩种核桃。如今,炉塘村核桃面积达16000亩,产值300多万。农户核桃面积最多的已经达到200多亩,收入最高的已6万元。
“蚕桑产业一定要发展起来”
农民过日子,要主副业结合,多元增收,钱袋子才饱。毛朝杨对全村如何实现共同富裕有着自己的盘算。
2004年,正值全县大力发展蚕桑产业,毛朝杨心头一亮,在村“两委”会议上,拍板把炉塘村河边村民小组134亩荒山荒地作为示范基地,采取“蚕桑+核桃”的模式进行开发利用。同时拿出9000元村集体资金,架设引水管道2.8公里,修筑水池13个,购买苗木无偿提供给村民。
“为了这事,毛朝杨与村‘两委’成员把各家各户的狗都混熟了!”群众“等、靠、要”思想刚刚转变过来,不料一封题为《栽桑养蚕本不错,何必破坏不老松》的举报信寄到国家林业局。联合调查组下来后,有的村干部十分着急,工作有心无力,躲躲藏藏;有的群众打起了退堂鼓。
眼看令人期待的产业蓝图要泡汤,毛朝杨心里显得更为焦急,他动员群众先把苗种上再从长计议。但是由于心中无底,担心白费功夫,40户农户纹丝不动。“我们又没有犯法,即便是犯了法,坐牢我毛朝杨去坐,与你们一点关系都没有。这个产业一定要发展起来,要不然河边村民再过十年、二十年,仍然是现在的穷模样”。
经调查核实,举报“风波”总算平息了下来。十年稍纵即逝。如今,桑叶变“钞票”,核桃变“元宝”。村民小组长郭玉华扳着指头说,各方面管理到位的王绍勇、王聪德、王丽美、杨梅花等8户农户,2012年收入已达4000多元,其他农户也有了三位数的收入。事实又一次证明,毛朝杨讲话是向着村民利益说的,做事也是照着村民的心。
富村民不忘富集体 积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每年大年初一、或是初二,回炉塘村过年的在外工作人员总能按时来到村委会,参加村里举行的一年一度“在外工作人员回乡献一策”座谈活动。这天,大家不分彼此,以村党支部为圆心围成一圈,嗑着香喷喷的葵花籽,畅谈所见所闻所想,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
在外人员刘达发挥自身优势,筹集资金20万元,为村里修建了8.6亩的鱼塘,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2008年,按照“善于把上头的政策决策变成村民利益”的计策,经党员大会商议,村里先后投入20万元,对村集体荒山——小团山进行绿色开发。10个党小组分区域种植核桃476棵,种植水果柿子1000株。
“每个党员每年投入2个劳动力进行薅锄,60岁以下党员每年筹集运送500斤圈肥进行施肥。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管护措施,让全村104名党员做起来手忙脚不乱。”“八年、十年后,这107亩集体经济林将给村里带来七、八万元的收入。那时村里就有更强的经济实力为村民办更多的公益事业。毛朝杨的遗愿就要变成事实了!”在现任村党总支部书记王亚松心中,毛朝杨虽已过世,但他创造条件办实事的工作作风永远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