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员领导干部应做到“三个学会”
作者:杨从顺 发布时间:2011-06-22 10:23:57 点击率:223
| |||
近期,笔者认真学习了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党和人民,展现了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为我们树立了榜样。笔者认为,作为基层党员领导干部,应做到“三个学会”。 一、应学会“知足” 古语云:“知足常乐”。对于物质待遇来说,杨善洲是一个非常“知足”的人。虽然他不富裕,虽然他家经济很困难,甚至困难到住不起县城的新房,但他却拒绝了施甸县的10万元奖金,对于保山市的20万元奖金他也只要了4万元留给自己的老伴。对于为人民群众服务来说,杨善洲同志又是不知足的。他退休后放弃去省城休养,一头钻进了大山深处,拖着病体,风里来雨里去,为的只是家乡青山一片绿。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然在牵挂着林场。笔者认为,学习杨善洲,首先要在思想认识上有所提高,要深刻理解杨善洲的知足心态和所谓“不知足”行为。作为基层党员领导干部,组织已经给予了我们很好的待遇,不用象农民一样“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交通也方便了,下乡不是坐车就是骑摩托,比起大多数老百姓来说,工作和生活的条件应该算是比较优越,各方面的压力也不大,并且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经济收入也会得到相应的增加,完全可以过上稳定、富裕的生活。对此,我们应该保持知足心态,不能有过高的物质欲望。只有在名利上知足,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经常反思“我们的工资是从哪里来的,为谁服务;我们做了多少事情,与所领的工资是否匹配?”才能有利于把党的宗旨、党员的先进性牢记在脑中,贯穿于工作中,落实在行动上。相反,如果不知足,就会心态失衡,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知足,是一种心胸,也是一种境界,更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态度。学会知足,关键在于树立正确的利益观。首先,社会越是发展,艰苦奋斗的作风越是不能丢。我们不一定完全学到杨善洲的那种艰苦奋斗的境界,但一定要学习实践那种精神,至少要做到该艰苦时艰苦一点,该节约的节约一些。其次,对待物质利益上的东西要看得开一些,看淡一些,过好利益这道关。 二、应学会“珍惜” 学习杨善洲,我们要学会珍惜时间,珍惜岗位。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杨善洲同志在工作期间,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扎扎实实工作。退休后,他觉得为群众工作的时间太少,特别是对不起家乡的群众,他又为家乡人民奉献了20多个春秋。其实,每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他都逃脱不了死亡的最终结局。细细回味,我们除了儿童时期想着快快长大外,自己都害怕变老。将一个人放在宇宙的长河里,人的生命是极其短暂的,而好些时候人们却自以为人生很漫长。如果细细一算,一个人如果能活80岁,那么,看似漫长的人生竟只有29200天!这是多么的不可思议啊!何况我们平时还要每天睡大约10个小时的觉。我想,我们要从爱惜生命的角度来珍惜时间,从现在起,开始学习,开始行动,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如果我们珍惜时间,我们就珍惜了自己的生命,使短暂的人生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在我们弥留之际回首往事时,才不会后悔。正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那句名言:“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碌碌无为而悔恨,也不因虚度年华而羞耻”。学会珍惜,我们还应珍惜岗位。岗位不论大小,都有一定权力,都能够为老百姓办实事。特别是基层,直接面对群众,从某种程度上说,更能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我们就要珍惜岗位,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兢兢业业,扎实工作,做到爱岗敬业,立足岗位作贡献。 三、应学会“感恩” 《弟子规》中说:“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为官者首先必须对党和人民满怀感恩之心。杨善洲同志就是怀着对党和人民的感恩之心,他才会踏踏实实地工作,他才会在退休后还要扎根大亮山林场,绿化荒山,造福百姓。曾国藩说,一个人“如觉天之待我过厚,我愧对天;君之待我过厚,我愧对君;父母之待我过厚,我愧对父母;兄弟之待我过厚,我愧对兄弟;朋友之待我过厚,我愧对朋友,便觉得处处皆有善气相逢。”杨善洲说,“我当地委书记的时候,没有为家乡办过什么事。退休后一定要为家乡办上一二件实事。”这正是他对家乡满怀愧疚之情而发的感叹。而植树造林这件事,他一办就是22年。正是怀着对党和人民满怀愧疚之情,他才会付出常人难以做到的感恩之举,才会把自己的一辈子献给了党和人民。正是怀着对家人的愧疚,他才会满含热泪地说,“自古家国难兼顾,忠孝难两全呀。”我想,作为基层党员领导干部,我们只要胸中常怀感恩之心,就会不断涌动责任、回报、知足、温暖和善良情怀,就会对手中的权力和肩负的责任有一份由衷的敬畏,就能珍惜拥有,牢记使命,施展才华,励精图治,敬业奉献,成就事业。 |